如何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时间:2022-06-08 07:20:52

如何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每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也具体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应该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夯实小学阶段诗词歌赋的品读与积累的责任,在六年的漫长过程中奠定起学生坚实的古代文学基石,让学生在美妙的诗词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人文风俗,重树国学在时代冲击下已经模糊的破碎形象。

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一年有余,一直对古代诗歌情有独钟,在平时的诗歌教学和积累中,更是脚踏实地,感悟到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教好诗歌:

(一)从语言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小学学段教材及课外阅读内容中,多数古代作品都是音韵格律比较强的唐诗。气象万千,风姿绰约的唐诗,也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古代的文学巨匠,就像漫天的星斗一样,数量之多、水平之高,实属罕见。他们起伏的人生际遇,易感的骚人情怀,都渗透在作品中了了数语里,这种蕴含丰富情感的绝技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所以长期坚持品读和积累古代诗词歌赋不仅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是热爱文学的具体体现,更是自身素质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奠基石。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从画面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感受诗歌中的景象是需要想象的,而想象本身就是美妙的,想象古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就更是美妙到极致了。诗与画也是相通的,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都具有色彩美、意境美,等等。所以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杨万里的《小池》就充分体现的诗歌的画面美:“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这幅夏日泉池小荷图就在我们身边,恰到好处的再现了我们现代人的田园情愫。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这幅西岭雪山初春图,更是深得四川小朋友的喜爱。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从意境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意境是一个美学的重要范畴。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简单易懂化。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诗人借景、借物、借事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结合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四)从哲理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哲理性的诗歌是不太受学生欢迎的。只有“理”没有“趣”

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不买账”的。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诗歌就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一任清泉汩汩流淌。养成积累的习惯才能奠定坚实的古代文学基础。笔者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每周固定带领班上学生积累一首诗歌,并抽出少量时间诵读、感悟。诗歌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诗意的美的。所以我们要找到教学诗歌的方法,并提升自己的语言美感,及深入广泛地了解古典文学的起源、发展及推广,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让精美绝伦的诗歌这一古代艺术奇葩绽放于我们的课堂上,与我们的生活美妙的如影随形。

上一篇: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与交流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下英语课堂教学互动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