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6-07 05:56:17

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舆论监督工作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微博等新的舆论表达形式快速膨胀,网络舆论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手段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入手,分析了其优缺点,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新媒体作用、开展网络舆论监督、使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武器的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舆论监督;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 D630.9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2—0007—0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多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群众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由此形成的舆论力量显现出其日益强大的舆论监督职能,已经成为舆论监督阵营中的主力军。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正确发挥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作用,是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新空间。

一、新媒体推动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1]近年来,以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平台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格局,形成了“全民皆媒体”的舆论环境。这些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和交流方式,利用微博等网络新媒体进行政务公开和网络舆论监督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

(一)新媒体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大众化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其使用率正不断逼近传统台式电脑[2]。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上网终端已经超过个人电脑,正逐步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互联网正在向“可移动”、“便携化”方向加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移动智能终端为中心转变,手机微博、手机新闻、手机即时通信等移动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我国9亿手机用户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潜在用户,移动互联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庞大的网民数量已经形成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的话语权专属于媒体资源控制者,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控制,并使每个人都有了传播思想、传播信息的能力,都可以发表自己独立思考的想法和意见。新媒体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参与监督的方式,推进了人们观察社会现象、政府活动及参与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了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话提供了新渠道。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监督可以更直接也反映出群众身边发生的事件。对于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人民群众看得清、感受深,可直接借助网络直接给予揭示,为体现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网络舆论已成为集民情、通民意的重要渠道

媒体的报道一般需要进行多层严格的审核和把关,一般呈单向性,互动时信息传递经历环节多,新闻的即时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往往能借助各种网络终端在第一时间把身边所见所闻、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进行沟通交流, 用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地区和更多样的群体表达他们的意见看法。同时,交流中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使人们相互间虽相距千里但却有面对面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将众多人的意见进行汇集和碰撞,会很快形成舆论焦点和热点,将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反映出来。

(三)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一支重要的舆论监督力量

新媒体体现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大众参与程度高、社会轰动效应强等特点,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总书记在中共第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治理,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3]。近年来,从“躲猫猫”到“开胸验肺”,从“跨省追捕”到“钓鱼式执法”,从“香烟门”到“日记门”,从武汉“经适房六连号”、南京“天价烟局长”、“史上最牛团长夫人”到“郭美美”、“温州动车追尾”等一系列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媒体在揭露事实、反映公共意见、发动舆论、营造舆论方面的作用,展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这些案例也说明,在全民参与下,网络舆论在推动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曝光腐败案件和违法行为,以及揭发各种社会不公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其形成的强大的舆论压力,是一种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新生力量。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网络舆论能真实直接地反映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对权力运行及工作人员履职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其作为一种监督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网络舆论中信息的真实性影响其监督的客观性

网络的开放性使每个人的信息不需核实可直接,这可能带来一个负面结果:虚假信息[4]。如果人们获得不真实信息,会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网络水军”的出现,会严重误导民意,引发网络腐败,导致许多网民在未获得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从而引发各种失真信息和诬陷在网络上泛滥和讹传。另外,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生活阅历,对待同一件事情评判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观点,难免具有片面性,也会影响到言论的客观公正。由于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是要保证信息的真实,而虚假信息和主观因素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客观性。

(二)网络舆论中存在的情绪化言论削弱了监督的公正性

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面对巨大压力的人们往往需要寻求减压的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人们更容易宣泄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而带有这种情绪的言论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会干扰人们对监督客体进行客观的判断。如果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带有情绪性,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的网民聚焦成的网络舆论,会使正常的舆论监督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使得监督失去公正性。

(三)负面网络舆论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伤害降低了其公信力

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也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渠道,有的谣言者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混淆人们的视听,甚至影响到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人肉搜索”还构成了对人的名誉权和人身权的严重侵犯。随意公布、传播个人隐私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带有明显恶意的攻击性语言本身已经构成侵权,即便它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因此,滥用网络舆论监督,也会直接侵害公民隐私权、名誉权。

网络舆论监督的上述缺陷,导致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都无法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8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部分网民倾向于认为网络内容可信度一般,认为可信和非常可信的仅占15.7%[5]。这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互联网持怀疑态度。而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恰恰应是建立在公众对它的信任之上的。

三、借力网络新媒体,探索网络舆论监督新途径

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6]。截止到2011年底,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7]。在这种形势下,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共识。因此,顺应时展,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因势利导,促进网络舆论监督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畅通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创造网络舆论监督条件

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会很快借助新媒体出来,对促进政务公开、开展阳光工程、监督权力运行构建了崭新快捷的监督平台。贺国强同志强调:“要大力实施各项公开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8]按照中央提出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重视网络监督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透明度,大力实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阳光工程,创造网络监督的政治条件;另一方面要畅通各种网络沟通渠道,借助“微博”等新途径,回应网民的疑问、及时核查网上反映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能够顺畅地表达诉求,有答疑释惑的网络沟通渠道。2011年,中央各部委在网上公布“三公”经费,一时成为网民议论热点,这不仅体现出党和政府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决心,也说明网络新媒体的在舆论监督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加强网络舆论道德建设,培育健康网络舆论监督文化

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而道德观、价值观又直接影响了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加强网络舆论道德建设,提高网络舆论的客观公正性,是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基本条件。首先,网络主流媒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形成“客观反映,理性表达”的健康网络监督文化氛围。其次,要对网民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加强正面引导,依法查处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切实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营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第三,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把网络诚信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真理,发挥民主,尊重他人,做到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监督。

(三)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坚决惩处网络侵权行为

面对网络广泛、快速、多元的海量信息和全民参与的特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科学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合理利用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督,是确保网络监督的健康发展的保障。首先,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监督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保护,并依法保证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其次,要建立法规,厘清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舆论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9]。第三、要建立规范网络监督行为的法规,对那些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诬陷他人、危害国家利益、侵犯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有关主管机关要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四、要建立网站管理法规,加强对各类综合性网站、新闻网站、特色网站、商业网站的管理,坚持依法办网、文明办网、诚信办网,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求政府网站和专业类网站都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网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监督活动,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合法合理地开展监督。

(四)构建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级领导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可将其作为实施阳光工程、及时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完善监督的新载体。首先,借助网络新媒体可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在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判断机制的基础上,纪检监察部门建立预防腐败预警系统,通过对现实和网络舆论中出现的违纪、违法现象和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进行预警,针对出现的问题苗头,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其次,积极推进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让公众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第三,畅通网络举报渠道,进一步发挥网络举报平台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互动,把网络舆论监督与其它体制内监督紧密配合,发挥各方面监督力量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效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第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发挥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优势,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中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反腐败斗争也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洞察民意、监督权力运行、打击和惩治腐败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面,也同样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想和方法,把握工作特点和时展脉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资源,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监督,使新媒体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武器。

上一篇:冒险 第24期 下一篇:下半年,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