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言传”与“意会”

时间:2022-06-07 03:31:10

文言文教学的“言传”与“意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存在于字、词、言、意、意象等语文本体中,是客观存在的语文的灵魂。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之一,因为古典文学和古汉语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语言的立足之本,如果疏远古典文献,那么现代汉语也就失去了根,就不可能得到良性发展。然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对死角,即使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文言文教学这片土地依然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纵观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着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反映出教学效果不明显、复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令师生感到棘手的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文言文教学的根本问题,须从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通过“言传”与“意会”两大途径,据言得意(阅读、感悟)、由言表意(鉴赏、分析),达到“言”与“意”的融会贯通,使学生顺畅、全面、准确、高效地把握文言文。所谓“言传”,指阅读者把自己领悟的文本内容按照某种需要(如鉴赏的要求、考题的要求)理性地表达出来;所谓“意会”,指阅读者关注文本的深层意义,领会作品主旨,并感受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体会传统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重视对文本的“意会”,避免“重言轻意”。

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作家创作,首先是表意,所谓“意在笔先”,是说文字是文化精神的载体,作家在创作时,胸中之“意”――人性、人情或人道,都处于跃动、鲜活的状态,形成饱含作家情意的作品。文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本质价值指向其内在的“精神性”,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这才符合汉语言教学的特性。

教授文言文,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赏鉴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现代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最基本、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那种超越具体语言和物象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观,要借助学生主体的体验、感悟、意会来建构。而意会是自我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言文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会,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缺失了“意会”,文言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就难以达到,语文教育的人文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夯实语言基础,谨防“得意忘言”。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学首先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强调听、说、读、写,不可偏废。这种传统语文教学观自建国后一直影响甚至主导着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即便是在教改大潮中,语文教育也不能因为人文追求而丢弃本真,语言教学的实质和核心任务始终是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我曾听过一节《鸿门宴》,大体流程是:教者范读课文,然后放映多媒体课件,用展示图片的形式促进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忽而是曹无伤鬼祟告密.学生大呼“小人”;忽而是项伯夜访,学生欢呼雀跃;忽而是项庄舞剑,学生凝神屏气;忽然是刘邦夜逃,学生啧啧称好。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鸿门宴”事件的看法,于是,学生或表演、或续写、或高歌、或绘画,课堂浮华之风渐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文言文确实具有多重教育功能,但我们绝不能忽略或虚化语言训练,脱离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言训练,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言文教学的异化。

如果意会情韵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那么语言训练就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对古汉语知识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只有对字词、言、象、意、境细细咀嚼、深入体味,文言文的人文意蕴才会跟随文本之“言”、之“意”、之“境”一起,成为令人陶醉的“韵味”、“意味”、“情味”。

三、架构“言传”与“意会”的桥梁,实现文言、文章、文化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还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本体功能主要指向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延伸功能主要指向语文的人文性:“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言传与意会的融合共建。

总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这就决定了意会与言传密不可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是文言文教学的人文呼唤,注重学生言传的训练是文言文本真的要求。言传在意会中推进,意会在言传中生成。缺失意会的文言文教学可谓画龙未点睛,忽略了言传训练的文言文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文言文教学应着力构建意会和言传的桥梁,引导学生发掘、感悟隐藏在“言传”中强烈的文学、文化和人文因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文言知识,进行语言训练,揣摩文章写法,体悟人物形象,学习先贤思想,领悟文中之道,感受传统文化,在掌握文言、理解文章、感受文化三个层面实现全面丰收。

上一篇:提倡有一个汇集范文的小本子 下一篇: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