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利率问题的新视角:“市场化”考究

时间:2022-06-07 04:12:39

我国民间利率问题的新视角:“市场化”考究

[摘要] 我国民间利率不完全具有市场利率的特性,它是市场外的“市场利率”。在当前市场中,它可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参照系,但是其市场缺陷性却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民间利率的高利率水平已有所降低,但民间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偏低现状及民间利率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决定应对民间利率进行“市场化”:形成仍是以民间借贷市场为主体,但辅之以国家各项政策措施来规范引导的民间利率体系。

[关键词 ]民间利率 市场缺陷 “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在我国民间融资行为虽然曾屡遭治理整顿,但它却始终存在和发展着,这说明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如何正确对待民间融资问题,并将其纳入监管范畴进行规范引导,都是理论和实践上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民间利率作为民间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和核心问题,研究它对于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民间利率问题,众口纷纭,言人人殊,不同学者阐释民间利率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本文标新立异,从民间利率“市场化”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民间利率问题进行了深入考探,并就如何进行民间利率的“市场化”奉献出一得之见,以期为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出谋划策。

一、我国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与“市场化”的本质内涵

1.我国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市场外的“市场利率”

对于民间利率,一般人认为它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共同协商确定,能客观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能随市场资金供求变化而相应变动,故它为市场利率,但此说法是否准确尚待考证。通常情况下,市场利率是指不受政府管制与制约,完全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利率,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客观合理性。市场利率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客观情况,能自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组合,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灵敏性。市场利率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而自发灵活变动,其能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第三,广泛统一性。市场利率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不取决于个别借贷者的意志,而是反映整个市场资金借贷者的普遍共识;第四,权威性。市场利率是影响个别利率、确定个别利率的标准,个别市场交易中的利率不一定是市场利率,脱离了市场利率的个别利率不能算作市场利率。

当前,我国民间利率因借贷方式、借贷用途、借贷区域、借贷对象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民间利率之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民间融资处于正规金融的分割包围之中,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其利率水平只能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内借款者的平均盈利程度等来决定。具体地说,其差异性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从民间借贷方式来看,如自由借贷、民间合会、典当、私人钱庄、民间集资等,其利率水平就高低不等。在各类借贷中,家用消费的平均利率较高,为15%;企业借给个人的平均利率较低,为6‰。其二,在借款用途上,利率差异主要取决于贷款是用于经营活动,还是用于婚丧嫁人、看病或子女上学等消费活动。如果是用于经营活动,其利率就受制于当地经营活动的平均利润率。如果是用于消费活动,那么其利率就根据具体情况而具有更大的任意性。其三,从不同地区来看,市场的区域分割性致使民间利率存在差异。以我国最早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的温州为例,在温州经济相对活跃的两个地区――乐清市与苍南县,其民间利率水平就不相同,如在2006年3月,乐清市民间月利率为8.10‰,而苍南县为7.956‰。再从浙江省不同地区民间利率水平来看,发达地区利率相对低一些,不发达地区则相对高一些,如2004年,湖州总体利率水平在10‰~17‰之间,衡州在10‰~20‰之间,宁海在10‰~12‰之间。其四,从借贷关系看,由于借贷双方的亲疏程度、相互了解程度等不同,利率水平也不同。如个人借给个人较高,加权平均利率10.04‰,个人借给企业较低,为8.76‰。其五,从借贷期限看,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期限越短利率越低。

因此,尽管民间利率具有市场利率的因子,即客观灵敏性,但民间利率的非统一性及非权威性,表明它还具有非“市场利率”的特性。同时,民间利率的高利率特性,说明它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民间融资市场的资金价格水平,具有不合理性。故民间利率不等同于市场利率,它是市场外的“市场利率”。

2.我国民间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内涵

我国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表明其市场化程度其实是偏低的,同时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是不完善的,它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因此,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针对民间利率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将民间利率纳入监管范畴,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引导措施,以消除民间利率市场化偏低的现状,实现民间利率的“市场化”。

一般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其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民间利率的“市场化”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利率市场化,两者之间既存在耦合之处,亦存在分野之处:其一,民间利率的“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银监部门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将民间利率纳入监管范畴,对民间利率进行灵活有效的规范管理。这与一般意义下的利率市场化不同,我国民间利率的“市场化”要求政府加强对民间利率的监督管理,而一般的利率市场化则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其二,民间利率的“市场化”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并不是指由中央银行统一确定民间利率水平,对民间利率进行直接管制。相反地,各级相关部门对民间利率的规范管理主要是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起到一种辅助引导的作用,民间利率水平最终也是要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在这一点上,民间利率的“市场化”与一般意义下的利率市场化不谋而合,即货币当局对利率的干预调控是间接的。其三,利率市场化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具有利率水平的决定权,利率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各种市场因素,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来确定的。民间利率的“市场化”与之相同,民间利率水平的决定权也是在市场,它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确定。政府的干预介入主要起一种导向作用,以消除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其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是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充分的自可以保障市场主体自主地参与资金市场,自主地表达市场价格预期,自主地做出市场选择。民间利率的“市场化”尽管需要政府的干预引导,但亦要求民间借贷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如此一来,才能使民间借贷主体在市场上能充分表达其意愿,促成符合市场真实情况的资金价格的形成。

因此,我国民间利率的“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银监部门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将民间利率纳入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强化监管与规范引导,由此形成仍是以民间借贷市场为主体,但辅之以国家各项政策措施来规范引导的民间利率体系,从而使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映成辉,共同为经济繁荣增瓦添砖。

二、我国民间利率对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影响

我国民间利率在当前市场中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民间利率可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参照系,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性,会妨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民间利率利中有弊,弊中有利,它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双重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民间利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借鉴作用:第一,从民间利率定价机制看,民间利率基本上以体制外金融市场的行情为基础,在借贷双方共同协商下,按照风险加成定价并视交易费用而定。这一定价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正规金融机构可借鉴其定价方式,更为灵活地根据市场行情确定利率水平,增强自身竞争优势,较好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民间利率随行就市的特性,合乎利率市场化的变动趋势,能有效地调动资金组织者和供给者的积极性,调节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民间资金的经济功能充分发挥。因此,其借贷利率水平对国家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相应的借鉴作用。并且,民间利率水平对于处在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产品的市场定价,也具有参考意义。第三,民间利率因地缘、人缘及亲缘关系,其比官方利率更能通过直接的形式控制风险。它会对整个借贷存续期间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跟踪调查以控制风险,而正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制度5。因此,管理当局可借鉴民间利率的风险控制形式及过程,以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其次,民间利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利影响:第一,民间利率的非“市场利率”特性决定其反映的仅是局部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不是整个市场。这会导致金融信号失真,削弱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杠杆调控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能力,给国家利率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不可忽视的阻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国家利率政策的辅助,故而民间利率的非“市场利率”特性会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民间利率的高水平会使借款者负担加重,无力偿还,从而引发债务纠纷。同时也会使债务人陷入还贷困境中难以自拔,其将铤而走险,从事一些高风险的暴利活动,甚至参与犯罪活动。因此,民间利率的高利率性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冲击,干扰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破坏利率市场化得以顺利进行的金融环境,使利率市场化改革受挫。第三,民间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它将吸引大量以现金形式流出银行体系的资金,造成银行资金分流。国家就难以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确定合理的基准利率水平,因之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我国民间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推动:以温州为例

温州作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民间融资异常兴盛,无论从借贷规模或民间融资渠道来看,温州都比其它城市先行一步。同时,温州作为我国惟一一个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的试验区及利率浮动试点的典型,其民间利率体系比较完善。因此,温州民间利率变动趋势具有典型性,通过考察温州这一区域市场民间利率的走势可预见我国民间利率的市场变动趋势。

2002年3月21日,中央银行决定选择温州信用社为利率浮动试点,启动新一轮利率浮动试点改革。农信社利率浮动试点改革在温州大面积推开后,展现出积极有效的一面:民间借贷势头每况愈下,民间借贷利率逐渐下降,民间高利贷行为受到一定的打击。据资料显示,温州实行利率浮动试点前,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是1分左右,也有少量在8厘或1分2、1分5之间,实行利率浮动改革后,其借贷利率从1分降到8厘左右,有的甚至降到6厘6。且自2002年新一轮利率浮动试点改革启动以来,温州民间借贷需求持续下降,民间借贷平均利率由最初的12‰下降至8‰。近几年,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初,温州民间借贷月利率为12.11‰,2006年6月,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竟下滑至历史最低点――8.9‰,同比降幅约为20%。

概言之,自1980年温州推行农信社利率浮动试点以来,温州民间利率水平大体呈下降趋势(除个别年份上升外),尤其2002年温州启动新一轮利率浮动试点改革并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以来,民间利率水平较2001年以前的年份下降幅度更大,利率水平也更低,这从下列表格即可窥出。将1978年至2005年温州民间利率和我国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水平用图形表现出来又可见:随着温州利率浮动试点的进行,其民间借贷规模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益衰退,民间利率水平持续走低(从2003年起有所上涨,但涨幅并不明显),与官方利率的利差在缩小。温州的利率浮动试点改革,改善了正规金融机构僵死的利率机制,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了农村信贷资金总额,遏制了民间借贷市场空前繁荣的局面,使民间借贷风头日渐式微,民间借贷利率逐渐下降。

数据来源: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温州区域性资本市场研究》;其中,2005年民间利率水平为前三季度值;2005年一年期贷款利率为四个季度固定贷款利率加权平均值。

温州民间利率的市场变动趋势是我国民间利率走势的全息映照,其折射出我国民间利率总体变动趋势:第一,从曲线图可窥探,我国民间利率在当前市场中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动趋势,民间利率水平的畸高水平有所回落,这主要是由于民间融资市场的相对萎缩及市场非合理性因素的减少。第二,从两者变动的曲线来看,又可发现民间利率的变动趋势与官方利率大体一致,两者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联动性。第三,从理论层面看,民间利率与官方利率之间存在一个“理论上的市场均衡利率”,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两者将逐渐趋近这一均衡值,故民间利率与官方利率的利差在缩小,从上图亦可窥见。第四,非公有制经济部门资金需求的不足性,民间借贷市场的逐利性及正规金融机构自身的缺陷,加之民间借贷市场自身的运作优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部门会更倾向于进行民间融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间借贷市场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其借贷利率不会被官方利率所同化,与官方利率的利差不会为零。

四、我国民间利率“市场化”因应之策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积极实施民间利率“市场化”,可有效弥补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使民间金融市场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否则,民间利率的弊端将积羽沉舟、积重难返,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当前,尽管民间利率的高利率水平有所回落,民间利率市场的非理性有所缓解,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决定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实现民间利率的“市场化”。

1.法律法规层面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促使民间融资走向规范化,引导民间利率走向合理化和“市场化”。首先,予以民间借贷合法名分,使其从“地下”转为“地上”。民间借贷作为我国主流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但长期以来它在我国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位。因此,包括央行在内的宏观管理层仍需要在政策、法律等层面对民间借贷予以确认和肯定。其次,正确区分“黑色”民间融资与“灰色”民间融资。对于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黑色”民间金融部分要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对于合理但不合法的“灰色”民间金融部分应适当放开,出台相关法律措施进行正确引导,使之充分发挥次级制度安排应有的积极作用。再次,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管理,允许民间借贷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可以通过制定全国性的《民间借贷管理条例》,规定民间借贷的基准利率与最高利率浮动界限。还可以通过制订地方性的金融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包括借贷资金规模、资金投向、借贷利率水平、风险纠纷处理等方面。

2.金融政策层面

首先,建立和完善民间利率监测机制,引导民间利率合理趋向。民间利率监测点的建立,有利于对民间利率实行定期监测,把握民间利率走势,预警民间借贷潜在的利率风险,从而及时调整民间融资政策,实现市场资金的优化配置。目前,央行已在温州建立民间利率监控点,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样板利率,但唯一的板样选择尤显单薄,故而央行还需扩大设立民间利率监测点的区域范畴。如此一来,宏观管理当局便可通过监控利率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平抑或托扶利率,使之更趋近均衡利率,从而有效防止由于民间利率的市场缺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流动,实现更大区域的民间利率均衡。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在越大范围的无阻碍流动会促成越大范围内均衡利率的形成。各个地区民间市场资金总量的差异,造成其利率水平不同,形成了民间利率水平的不统一局面。民间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能沟通投资者和用资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使之建立起彼此信任合作的关系,从而提高民间融资市场的效率,改变民间融资活动区域性、小规模和分散性的特征,最终促使民间利率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均衡。

3.金融制度层面

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前在商业化过程中,国有银行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考虑,大规模退出农村,因而农村金融活动的主力就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我国民间融资行为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通过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可从客观上促进和实现民间利率的规范化及“市场化”。

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农村信用社利率的人为干预,加快农信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农村信用社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有效地吸收民间资本,遏制农村资金过多流入高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间接地消除潜在的社会金融风险。同时,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使农信社业务不断扩大,对“三农”贷款明显增加,从而能较好地发挥农村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并遏制民间高利贷的发展和压抑民间金融高利率,有利于民间利率的“市场化”。

其次,扩大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试点改革。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试点改革的扩大与完善,能赋予农村信用社更为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促进利率定价的决策程序和利率内外控制度的逐渐完善,从而能适当缩小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差距,增强农村信用社对民间金融的导向作用,促进民间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及民间利率的“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需要打击的仅是非法民间融资.finance.省略,新京报,2005年06月01日

[2]江曙霞马理张纯威: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郑震龙:我国民间金融利率的决定与绩效[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5)

[4]黄筱伟陈明衡:温州市利率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上海金融,2003,(7)

[5]陈锋董旭操:中国民间金融形式及其利率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谢淑娟:民间借贷的活跃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存在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对当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