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表扬学(一)

时间:2022-06-06 10:09:34

绪论:好话不嫌多

14年前,谈永康老师写了一篇《最好的批评》,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上。文中提了一件往事,小学时,永康在作文里写了句今天看来很平常的话,姚虎雄老师却如获至宝,大加赞赏,从此,永康一个劲地省下零花钱,一次次到邮局,买回一本本《作文选》《作文通讯》……

多年后,身为语文教研员的永康,忆往昔,感慨道:

看看身边,像姚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仍然不多。我们的老师似乎习惯了以审视的目光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找问题,这儿挑一个错别字,那儿划一个病句,末了还要在批语中写些“语句不通”“错别字满篇”之类冷酷无情的话。即便是好学生,老师也总有本事“发现”不足,认为只有不断地批评,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才是最好的教育。

永康在文中呼吁,表扬,就是最好的批评。

读了永康的文章,我写了《表扬要从实情出发》,对表扬是否可以替代批评,说了点不同意见,文末我说:

表扬也要从学生出发,从教育教学出发,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要灵活运用,适当调配,不搞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每一次表扬的鼓点欢快地击打在学生的心坎。

文章也刊登在了《小学语文教师》上。永康看了后,写了《再说“表扬”》,指出:

关于“实情”,我的看法是,作文评改中最大的实情是教师的批评多于表扬,而且远远地多于表扬……对学生个体来说,每学期在作文上获得的表扬不可能太多,有的只不过一二次……所以笔者提倡表扬既要从学生实情出发,有时也不妨拿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14年前,我刚从村小调入镇中心校,没认真看过几本教育书,也没认真教过几年书,今天想来,只不过放大了那一点点的“不妥”。由我的“不妥”,永康作了深入的阐述,打消和我一样“堪忧”的人的疑虑,那倒是好事。

多年后,我的讲评课,引起了小学作文界的关注。我常大声呼吁,讲评课,谁都会上,只要你会夸孩子。老师的大张旗鼓的表扬,能将学生作文的辛苦,转化为作文的幸福,转化为作文的动力。

14年过去了,我要诚恳地说:永康,你是对的。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黑夜里翻耕的土壤,日后,只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白天里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是前者的40倍。何故?98%的野草种子,翻出后的数小时里,得不到光线的刺激,今后便难以发芽。

人的成长也离不开温暖的光线――表扬。

不只作文教学温暖的光线不够;整个学校教育的表扬,也不够。不只教育,整个社会对他人真诚的赞美和欣赏,也很不够。

人,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社会的不足,而忘了他人的优点、社会的进步。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陷入痛苦的重要根源。看到学生的缺点、不足,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这里的教育,人的本性使然。看到学生的缺点、不足,从中找到闪光点,学生的注意力从“缺点”“不足”中转移出来,向着明亮那方前进,那才是作为专业的老师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社会都有不足。能不能接受社会的不完美,这是一个社会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参照;能不能接受学生的缺点,这是一名老师的教育胸怀的重要参照。你喜欢跟一个常批评你的校长在一起,还是喜欢跟一个常夸你的校长在一起?恭喜你答对了,后者。哪怕校长的鼓励、表扬,有点过头。芸芸众生,有了彼此的欣赏而温暖起来。坦然接受对方的批评、心里没任何计较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太少,那是圣贤。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不是圣贤。

人哪,都喜欢同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一夸学生,你便能轻易地进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会在愉悦的心态里,接纳你。学生真心接纳你了,学生的心门向你打开了,你才能真正去影响他、教育他。士为知己者死。所有的知己,都必定欣赏对方的优点、长处,而不是看透对方的缺点。按说,后者也是“知己”。

早上一进教室,你表扬班上的孩子,哪怕到校时的心情,有点不愉快,张口夸孩子的那一刻,心情准好起来。有谁,夸别人还哭丧着脸呢?夸学生,你那点坏心情,也会好起来;批学生,你那点好心情,也会孬起来。早上,女儿省下爱吃的点心,给你尝,心情不错。到教室,某同学回家作业没做,正抄呢,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糟了,一早上的好心情,全没了。

表扬,幸福的不只是学生,也幸福我们自己。

苏轼有个和尚朋友,叫佛印,两人常一起参禅、打坐。

一天,禅坐中的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哈哈大笑:“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一摊牛粪。”回家,苏轼在小妹那里炫耀,苏小妹对哥哥说:“佛印看你像佛,那是他心中处处是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装了什么?”

大街上,那么多的商店,你留意了女性服装店,男性服装店视而不见,那是身为女性的你,想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也可能,你没留意服装店,而留意一家家手机店,哦,你动了换手机的念了。

看什么,源于你心里想什么。总看到孩子的缺点,本质上,我们心里装了太多的缺点,太多的不宽容、不欣赏。总看到孩子的优点,错事里也能看出好的一面,本质上,我们心里装满了师者的宽容和欣赏。心里装满正能量的人,看什么都是正能量;心里装满负能量的人,看什么都是负能量。作为老师,我们心灵的镜子,当然要反射出真、善、美。

教师轮岗,A学校要派出老师去B学校;B学校也要派老师去A学校。那种反射出负能量的人,会说,又是形式主义,有什么意思啊。装满正能量的人,会理解,我们派出的老师,将我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递到对方,派出的老师有着如此的责任感,一定会给对方学校注入活力;对方学校来的老师,会将我们学校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没有轮岗、留在学校的,自然要好好展现,给外来老师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嗨,这么去想,这么去做,自然会有好的收效。

世界往前退5000年,或往后走5000年,依然有丑、有美。只要辩证法存在,美或丑永远不会消失。重要的不是去消灭“丑”,而是去发现“美”、壮大“美”,爬山虎一样,将那座斑斑驳驳的丑墙,生长成满眼秀色的风景。

有一位哲学家,在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上问弟子:旷野里长满杂草,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说,用铲子铲就行了;有的说,用火烧也可以;有的说,撒上石灰可以除掉杂草。有的说,挖出草根就不会再有了。一年后,弟子们如约再来此地,那块杂草丛生的地方,长满了庄稼。弟子们恍然大悟: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每个人都有缺点,让学生改掉缺点的最好办法,不是用火去烧,不是用铲子去铲,而是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用优点去占领他的心灵,缺点也就会一点点地消失。

南部非洲的巴贝拇巴族,族中有人犯了错,族长会让他站在村落的中央。这个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四面八方赶来,围住那人,不是辱骂,不是扔石子,而是夸他的一个个优点,从而治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

世上很多东西要摒弃,也有很多东西要继承。巴贝拇巴族的教育方式,至少是教育者应当继承和坚守的一种。一位校长朋友说,“夸老师”,校长的专业素养之一。放大老师们的“真”“善”“美”“能”,渐渐地,老师们的“善”多一点,“真”多一点,“美”多一点,“能”多一点了。学生也是。小毛病,你批评,学生说你小题大做;大问题呢,不批评,他也认识到错了,你再批评,一不小心会起反感:我都知道错了,你烦不烦啊。别人知道错了,还批评,那是得理不饶人。学生犯错了,批评与指责,谁都想得到的。谁都想得到的,那就不是教育了,而是本能。学生犯错了,你去鼓励、打气,夸得那人一连串的脸红和悔恨,那才是教育者不同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

1954年,第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在瑞士举行。巴西举国上下,都认为巴西队一定能获得冠军。然而,四分之一决赛中,巴西队就2:4输给了匈牙利。球员们悲痛至极。飞机进入巴西领空,球员们坐立不安,足球是巴西的国魂,这次回国凶多吉少,机场里,球迷们或许准备了无数的辱骂、嘲笑和汽水瓶。飞机终于降落在首都机场,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总统和两万多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上,总统和球迷一同举着横幅,上面写着: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顿时,队员们泪流满面。四年后,巴西队捧回了世界杯的冠军。

所有的药片都是苦的。苦的药片,要么裹一层糖衣,要么装一个胶囊,将苦味藏起来,不然,很少有孩子愿意吃。有学生好动,作业拖拉,那字,像七拼八凑的火柴棒,作文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不过,文中时有新鲜的词句,我随手写了句:你很有作家的天赋,加油!每次作文都写夸奖的话,渐渐地,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精彩,字清爽了,作业拖拉也少了。

明明该批评的地方,我偏不,就夸你,夸死你,我称之为“逆袭性表扬”。

表扬是东风,批评是北风。北风呼啸,东风无力。北风吹来,声势浩大,气势逼人;东风吹来,温暖和煦,看起来慵懒无力。

一天,北风缠着东风,要决一高下。来了路人甲,北风说,看谁能把路人的衣服吹掉。北风使劲地吹啊,吹啊,刺骨的冷风把甲吹得摇晃起来,哪料想,北风吹得越厉害,甲的衣服裹得越紧,北风筋疲力尽,只好作罢。东风上场了,他不急不慌,一阵阵暖风吹过去,吹得甲浑身舒服,渐渐热了,脱掉了衣服,迈着轻快的步伐继续赶路。

批评,总以很有力量的方式出现,到最后,总输给看似没有力量的、柔和的表扬。这个道理不难懂。人和人相处,很少被武力屈服,武力屈服的,口服心不服,埋下的是伺机倒戈的祸患。

酒精消毒,是不是浓度越高效果越好?恭喜你,又答对了,不是。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瞬时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再也杀不进去,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进去。

柔和,不是丧失原则,它温和坦然,绵长恒久,彻底坚定。老师,柔和的代名词,春风的代名词。现在的孩子,受挫力低,那不是咱给学生点挫折能解决的。日本孩子,大冬天赤着脚,在雪地里走,家长没意见,锤炼意志力啊。在中国,你试试,保你班上的家长,,说老师疯了,快送疯人院。北风的教育,不说学生离家出走,晚回一两小时,都能急死你。

我们没有看到什么老师表扬孩子过头酿成了悲剧;却看到了太多的愤怒的批评、粗暴的指责,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惨剧。东风的教育,晚上睡觉也踏实。

《淮南子・缪称训》有个故事,老子求学于商容,商容生病,老子去探望,顺便求教。商容见老子确实有心求学,便问:“人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老子回答:“先有舌头,人一出生就有舌头了,牙齿是后来长出来的。”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商容又问:“舌头呢?”老子答:“还在。”商容说:“牙齿晚生为什么早落呢?它过于刚强。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它柔软。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

后来,老子用“满齿不存,舌头犹在”,阐述“柔弱胜刚强”的哲理。张其成先生讲读老子,如此论述: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弱?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婴儿的时候,所以婴儿最具有生命力。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坚强?死了,成为一具僵尸了,挺在那里最坚强了。草木什么时候最柔弱?也是活着的时候,只要是柔弱的草木就是活的。我们买花总要买那个含苞欲放的,因为它生命力强。草木什么时候最坚强?枯萎的时候。一旦坚强了,它就死了,枯掉了。一个人什么东西最柔弱?舌头。什么东西最坚强?牙齿。请问?是牙齿先掉,还是舌头先掉?一棵树什么柔弱?什么坚强?树干坚强,枝条柔弱!请问:大风什么时候把杨柳吹断过?所以,柔弱胜刚强。

批评很坚硬,容易折断。夸奖很柔和,天长地久。夸孩子,我们的声音柔和了,我们的目光柔和了,我们的面庞柔和了,我们的心灵柔和了,我们的身体也健康了。重要的是,温暖的东风很容易卷起孩子心扉的窗纱。

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路过李家庄,内急,放下桃子方便去了。解手回来,一大群人在吃那鲜桃。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真可恶。”

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笑:“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抬回家中,请来医生。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笑,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

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又友善了呢?”

“大善大恶的人,毕竟少数。大多数人都和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南山和尚一字一句地开导弟子,“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那儿不管,还怪别人偷啊?”

教育,释放学生“善”的一面,遏制、隐藏“恶”的一面,继而遗忘、消解。批评“恶”,往往强化了“恶”。夸赞“善”,往往强化了“善”。久而久之,“善”扩大了,“恶”的领地自然小了。不少学生,“善”的、“美”的夸奖少了,于是,“恶”的、“劣”的滋长得快了、多了。

没有一个学生会坏得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要用“分数”这把“唯一”的尺子去衡量学生。学生的闪光点是如此的多,坐姿、读书、礼貌、致歉、尊师、诚信、卫生、友爱、为他人着想……不用“分数”的“唯一”尺子了,说不定,学生的分数反而好起来了。一直抱怨学生的成绩不好,好比一直让学生“看”自己的不足,这个人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一个生活质量糟糕的人,怎么可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呢?

一个班级,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好的。那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我们没有必要去小看。达尔文的成绩糟糕,牛顿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一朋友的孩子,后进生、调皮生、捣蛋生,出了国,居然品学兼优,年年拿奖学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一换,条件一变,差生成了优等生,那是谁也说不准的事。咱做老师的,也是普通人,说不定哪一天,帮你大忙的,不是那个考试顶呱呱的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杰、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中说:“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但是,“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老师的嘴巴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夸学生。爱孩子的人,才有权利教育孩子。而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的最直接、最便宜的方式,那就是夸孩子。你经常夸的那个孩子,很容易把你当成他最亲密的人、最要好的伙伴。

有一组漫画,第一幅,两只大小相仿的、骄傲的、各不服输的狗。第二幅,一只狗一直看凸镜,一只狗一直看凹镜。第三幅,一段时间后,两狗再见面,一直看凹镜的狗,神情耷拉,俯首称臣的样子。

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出能力的20%至30%;受了激励,能力可以发挥至80%。那条经常看凸镜的狗,好比经常得到表扬、激励,一段时间后,能力发挥到80%。那条经常看凹镜的狗,好比经常受到打击、批评,一段时间后,能力只发挥20%。

一位朋友,几年前投资有误,欠了很多钱,精神颓废,面容憔悴,一下子苍老了很多。几年过去了,朋友打了翻身仗,再见他,精神焕发,面色红润,比几年前还青春有活力,我们都跟他开玩笑:“你的年纪活到狗身上去了。”

一个人有了成功的肯定和激励,连外貌、气质、漂亮程度,都会发生变化。耶鲁大学有一位大学生米洁・艾苇尔,同学们暗地里评她是最丑陋、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姑娘整天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忧郁。著名的心理医生戴恩博士,联系了耶鲁大学的负责人,开出了治疗方案。之后,艾苇尔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照顾她,陪她逛街,赠她礼物,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认定,艾苇尔漂亮、聪慧。一年后,奇迹发生了:艾苇尔亭亭玉立,热情活泼,能力非凡,判若两人。

想起14年前永康的话,“有时也不妨拿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年前,永康或许是一时之感,现在看来,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人的直觉。今天,我已经不难理解,对于自卑的同学、中后等生的表扬,不只要“有时放大”,可以“时不时地放大”,关键时段,还要“经常放大”。

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自信的不足;一旦获得了自信,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对艾苇尔来讲,她的自信,光有老师的夸赞,那不够,还要有同学。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自信,则很大程度来自老师的夸奖。老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更有权威性,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更有依赖性。

问题不在于,学生身上有没有优点。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坚信,每个学生每天都会展现出“真”“善”“美”。将信将疑,什么事都成不了。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经典的表扬案例。

一天,陶行知见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等在那等挨训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当我叫你不要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先生笑了:“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表扬有什么难的,动动嘴皮子、说说好话嘛。还真不是这么回事。你要有表扬的事,就得往学生堆里扎,跟学生东拉西扯,随时长心眼,记录学生的光亮。不记,自以为记忆力超群,第二天早上,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一天,我表扬A学生的作业完成及时,恰巧,那天A的一个作业本忘带了,放学回家后,他将作业拍成照片,发给我:管大,我的“每日素材”没有交,翻遍书包,也找不到,肯定忘在家里了,我心急如焚,早上您还表扬我,心中更是惭愧。可悔之晚也,昨天写的素材我发了邮件给你,请看一下。

不能总表扬谁的作业好,谁的字迹工整。放学了,快下班了,还没找到明天要表扬的事儿,你说急不急?怎么办,怎么办?我想了招“借用性表扬”,表扬以前的学生、其他班的同学,表扬里蕴藏着的用意,不说,学生都知道。

别以为每次表扬,都能有此效果。有时候,你表扬这个同学发言积极,那个同学心里有意见了,哼,管老师偏心,我发言也很多,为什么没看见?于是,有了“群体性表扬”。光表扬,没批评,教育也不完整。怎么将“批评”融进“表扬”里呢?于是,有了“批评性表扬”。

开会,同事担心校长表扬她,一表扬,压力来了。有点压力是好事,压力过头了可不好玩。同事怕身边的人孤立她,一有什么事儿,好像都该她站出来。哦,表扬也要匿名啊,只描述那事,不说那主角。主角一听,哦,夸我呢。我称之为“匿名性表扬”。

办公室里放一些糖果,备几本笔记本、几块橡皮擦、几个透明胶。我不知道,陶行知先生奖励给那孩子的糖果,是事先准备的,还是凑巧口袋里有。现在,糖果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备一点也不成负担,学生拿到老师奖励的糖果,味道很不一样。物质社会,适时来点物质性的奖励,也需要。

一不留神,表扬会集中到那几个人身上。一些同学坐在教室里,整天给别人鼓掌,整天听老师表扬别人,表扬越多越气馁,越不舒服。要做一张表格,今天表扬了谁,打一个勾,举手之劳。一个月下来,三个月下来,一看表,清清楚楚,哪个同学好久没表扬,想办法表扬,想办法制造表扬的机会。于是,有了“制造性表扬”。

我要求学生“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没有当日完成的,要扣一个作业分,扣到单元考试的成绩里。也有加分,加分也直接加到单元考试里。几年前,学生没有“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我这样发短信告知:

×××同学,你的默写作业,再次没有完成,要扣作业分1分,遗憾。【管老师】

开设了“表扬课”,我的短信变了,柔和了:

×××同学,你的默写作业没有交来,很遗憾,今天你没有做到“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期待明天有一个全新的你。【管老师提醒】

现在,我常这样提醒没有“当日作业,当日完成”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据我的统计,你的默写作业本暂时没有交来。请你查看一下书包,是否在自己那里。也可能我统计错了,敬请原谅,也请回复。【管老师友情提示】

我这个人,冷峻多于热情,挑刺多于欣赏,批判多于赞美,这不是个好的思维方式。开设“表扬课”,也是以表扬学生,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透过以上短信,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办公室离班级很远,同学戏称去管老师的办公室,等于走一场马拉松。上体育课,上科学课,只要离我办公室近一点,学生就到我那里串门,有的学生,课间没来,放学后来。我只是每天花三五分钟去表扬,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却不想,收获如此之多。

荒木经惟成名前,参加一次摄影大赛。闯入决赛的荒木经惟,抓到了令人愁眉不展的题目:请拍摄一幅非洲蟑螂的作品,要表现出非洲蟑螂的美来,作品不得借助其他工具。

蟑螂粗大的黑腿划着桌子,噌噌作响,坚硬的背壳上,几条黑灰相间的条纹,没有一丝光泽,犹如脓疮的东西,凹凸不平地分布在背壳上,找了许久,荒木经惟也没找到一个哪怕差强人意的、能拍出点“美”的角度。荒木经惟失望地要取下摄影机,准备放弃比赛,忽然,那只非洲蟑螂展开双翅,飞了起来。五颜六色的薄翼衬着黑灰的背壳,简直就是艺术品。荒木经惟赶紧按下了快门,取名“隐形的美丽”。

再丑的非洲蟑螂,也有天作之“美”。然而,若没有执着的等待,荒木经惟不会看到蟑螂展翅的一瞬间,也不会获得冠军。“寻找美”和“发现美”之前,要坚信“美”的存在,哪怕它是一只丑陋的蟑螂。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送给孩子最好的“长生不老药”,叫“赞美别人”。一个人学会了真诚地“赞美别人”,他的生活一定快乐多、烦恼少。人这一辈子,不就是希求这点吗?台湾卡内基之父黑幼龙先生说:

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看见别人的失败、错误和缺点,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评和建言。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遭遇失败犯错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时,期盼的并不是别人的批评、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所以,当我们对别人发挥耐心和包容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影响力的投资。

你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得到的影响就是“批评”;你经常耐心、包容学生,夸赞学生,其实,这已经是一种最优秀的教育了。

我正在这条路上,真诚地,邀您同行。我相信,您会比我做得更好,真的。

老师嘴巴要“甜”,不吝惜表扬孩子,不间断地夸学生。宁表扬错,也不批评错。表扬错了,不会出事儿;批评错了,有可能出大事儿。一位同学不喜欢作文,追究成因,一次他用心写了作文,语文老师怀疑他抄袭。

上一篇: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刷新”教学理念,提升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