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06 07:07:39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以学习任务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因此是值得广泛探讨与应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理论讲解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明显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性和趣味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任务的目标性

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设计“任务”时的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在教学Word软件时,“Word软件的打开、关闭与保存”、“文字修饰与版面设计”、“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的综合应用”、“图文混排、用色协调、版式美观”等就包含了不同认知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任务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任务时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游戏,学生是特别喜欢的,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溶入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十指分工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2003》,比赛谁的成绩好。然后提出趣味性的问题,如:你能让这些小青蛙顺利过河吗?你能当太空中的英雄吗?苹果熟了直往下掉,你能接住吗?学生在“青蛙过河”、“太空大战”、“拯救苹果”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三、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任务的实用性

设计的任务要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应与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还应较多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来设计任务。

例如:在教学“文字修饰”的时候,我特别找了一篇“初中生如何写好作文(原始).doc”的文章让学生排版,把它变成“初中生如何写好作文(已排版).doc”。于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字体、字号、字型、颜色、段落等知识点,排版后的文章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用色协调、版式美观。同时,文章本身对学生的写作也提供了指导性建议。这样的“任务”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观查、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也大有益处。这样非常实用、一举两得的“任务”应该是我们教学设计时的首选。

四、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任务的阶梯性

十个手指有长短,何况四十多个学生呢!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具有不同层次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Word软件中的文字修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任务”:(1)将一首诗的标题设置为楷体、初号、加粗、红色属性,正文设置为行楷、小初、蓝色属性。(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为文档加上主题。(3)在第二点的基础上,再为文档加上艺术型的页面边框。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三个任务,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前两个任务,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各自完成之后,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其他两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完成余下的任务。

五、信息技术课堂要体现任务的开放性

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给学生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例如:电子相册制作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确定一个主题,用照片制作个人的成长记录片,要求搜集选择和主题相关的照片,注明照片的类型及照片时间,记录、整理获取的照片资料保存起来,其内容和风格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对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建议他们按照书上的范例进行完成。

再如:教学“图片的插入”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采用多种方法插入图片,会设置图片的格式,图片的位置要合理摆放,至于用什么图片,采用什么环绕方式,个人审美观不同,不必强求,也不必拘泥于书中的某些效果。只要混排的文章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用色协调、版式美观就可以。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充满自信的学习,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知识、能力与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英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设计《学苑教育》2012年 第4期

2. 吕茂英 浅谈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 第35期

3. 陈希礼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 第1期

上一篇:如何培养中学生课堂英语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如何提高农牧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