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在京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06-06 01:31:45

外商投资在京发展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北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近10年来最快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总体规模扩大、引资速度攀升、项目质量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签订外资项目1806项,吸收合同外资6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92%和43%。截止到2004年12月,已经有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北京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565家,合同外资金额47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6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174.7亿美元。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60家来京投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趋势。一、2004年北京外商投资的新特点1、制造业利用外资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成绩在2004年得到显现。当年制造业表现出了规模快速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的特点,合同外资规模达到了历年制造业最高水平。2004年,新批制造业外资项目558个,同比增长7.7%;吸收合同外资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同比增长55.7%。除项目数量、引资速度低于平均水平外,合同外资和实际入资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平均增长水平。2004年北京制造业和前10年比,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贡献突出。2004年,制造业对合同外资的贡献率为44.4%,对实际入资的贡献率为43%,比2003年有了显著提高。北京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与天津、上海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4年前10个月,北京制造业规模相当于天津的67.6%,相当于上海的33.6%,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5.3个和20.9个百分点。2、现代服务业成为引资亮点,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功能凸显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后,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程度逐步放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呈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行业引资的发展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引资最活跃的行业。 2004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同期第三产业合同外资额的55.6%,对第三产业合同外资的贡献率为83.4%。其中,投资性公司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制造行业联系紧密的投资公司陆续跟进。北京由于其首都特殊地位,对投资公司极具吸引力,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索尼爱立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都选定了北京。目前,北京市累计批准的外资投资性公司达到139家。外资在制造业的投入,也促进第三产业吸引研发、跨国公司总部和物流公司发展。到2004年,北京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189家,经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7家。北京市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战略投资场所的首选地之一。2004年在CEPA政策的影响下,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港商专业服务业投资方面取得新突破,出现了首家香港货运公司、首家独资广告公司、首家香资旅行社、首家港方控股的影院建设和经营公司。3、外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态势外资企业运营规模和效益显著攀升,对地区经济贡献显著。2004年外资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5%以上的高水平,效益的提高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2004年,利润总额增长64.6%,销售收入增长32.4%,利润总额的增速比收入快了32个百分点。工业外资企业经济总量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年,工业外资企业创造总产值208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88.8亿元,同比增长34%和33%,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个和6.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总产值占42.6%,销售收入占45.9%。外资经济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外资经济的主体和重点发展方向。2004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对外资企业销售收入的贡献率为53.3%和45.9%;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11.3%和88.6%。从对外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行业内分析,位居前10名的行业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现代制造业。按销售收入排序,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外资企业集中体现在首都经济发展特点的商务服务、计算机软件和房地产业。销售收入前5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目前,外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的比重已超过了5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同行业的比重也在1/3以上。二、利用外资应予注意的问题1、外资经济集中度倾向2004年外资经济总量平稳扩大,效益显著提升。但外资经济的内部结构尚存在一定问题,在规模和效益上向大企业集中且多年保持这种趋势,带有垄断的倾向。目前,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欠佳。2004年,外资企业盈利面36.5%,亏损面为45.2%,形成了少数企业掌控全局、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的局面。从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4项指标分析,2004年,4项指标前20家企业的经济规模分别占了外资经济总规模的54.6%、40%、70.2%和46.4%。在20家企业中,经济规模集中在现代汽车、联想、索尼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极少数企业。以利润为例,摩托罗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4家企业的利润占了全市外资利润总额的50.6%。经济规模向大企业的集中,可以带来资金、原料和技术的统筹使用及合理安排。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形势下,经济规模和效益的过于集中,会使经济总量对大企业依赖性增强,加大整体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对外资经济的稳定发展存在一定风险。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企业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它们或是通过并购扩大在京的业务,或是加紧增资扩股完成对企业的控股。2、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弱近几年来外商投资进入商业领域,外资控制大型超市比例高达80%,已对国内流通业造成重大冲击,金融业能否经受外来资本冲击,我们也应该有所准备。由于中国金融业呆坏账比例相对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准与外国同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未来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和金融人才上。在进口的压力方面,今后将进一步降低关税, 特别是取消非关税壁垒,有可能导致进口快速增加,近两年北京地方进口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出口增长速度。进口商品大量进入对进口替代商品将形成商品竞争压力,进口替代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3、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是WTO贸易中摩擦、争夺最激烈的对象,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知识产权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外国对付中国及北京企业的主要非关税壁垒。4、贸易摩擦急增据北京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加入WTO三年多来,北京市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特保调查等案件45起,涉案金额达5000多万美元,产品涉及机电、轻工、石化、水产品等多个行业。目前,一场围绕纺织品贸易的攻防战已经展开,还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问题。此类问题均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重视。三、对策及建议1、增强核心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北京市地方出口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六成以上,外资企业占近七成。外资企业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由于核心技术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加工贸易主要是对产品的组装,出口附加值低,形成了数量扩张型的贸易方式。针对目前北京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北京应该依托科技力量集中、劳动力素质高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沿着“简单加工―――复杂加工―――零部件制造―――原材料生产―――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发展方向,加快产品转换升级和技术含量提高的进程。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发展的同时,加速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传统产业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电子、通讯产业带动出口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因此,北京出口产品构成不能一味地追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提升,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形成规模、效益、质量型的对外经济贸易方式。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根据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要求,北京市应针对外资经济集中而大部分企业效益欠佳的问题,在引进吸收外资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适度调整。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注意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要创造并形成大企业引领,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健康稳定的外资经济增长局面。(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上一篇:旅游经济要算综合账 下一篇:大力提升涪陵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