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华企业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时间:2022-05-28 04:27:02

美国在华企业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美国企业对华投资呈现出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特点,为中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美国自1980年开始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90年代初对华投资每年还不到4亿美元,1990年也只有45家企业,至2004底,中国已经累计批准设立了45265家美国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累计超过480亿美元。虽然美国对华投资只占其对外投资的微小比例,但是通过对华直接投资,美国企业与中国经济的联系程度在逐步深化。目前中美贸易中来自加工贸易的比例已经接近70%。美国在华企业由于其产品外销比例高以及有大规模的国际采购为中美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美国来华投资企业的行业与地区分布

美国在华企业的地区分布以东部沿海为主向西部地区推进。现在,美资企业已经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但是从投资项目或实际投资额来看,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资收益较有保障。当然,西部地区也渐渐成为美国跨国公司投资的新热点。

美国在华企业的行业分布广泛,其主要投资行业包括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通讯、能源、交通等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也有轻纺、食品、医药、服装等轻工业,目前逐步进入了旅游、建筑设计、信息咨询、金融、房地产、银行、保险、律师公证等服务行业。至2003年底美国在华投资对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5.5%,比1998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为67.15%;10%的投资集中在农业、建筑、零售、运输等行业,而服务业比重为16%。就实际投资来看,美国除了对中国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在上升,对于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较高也比较稳定,其他各业的比重都有下降。近年来,对新增投资服务业比重高达72%。可见,制造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仍将是美国对华投资的重点行业。

美国对华投资的主体为大型跨国公司。一般而言,美国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擅长于兼并和收购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在对外扩张中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其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比重高也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意图,因为拥有先进技术的美国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投资西欧等发达国家,而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优势,投资于制造业,可以在节约人工成本的前提下获取丰厚利润以平衡其跨国公司收支。同时,为了长期垄断技术和管理优势,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美国公司也多采取独资企业或拥有大部分股权的形式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在1999年还只有1/5的美资公司在华设有独资子公司,而2003年已经有57%的美资公司在华实体中至少有一家采用了独资形式。

二、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以国际采购为主

与其他国家的在华企业相比,美国在华企业的国际采购比重是最高的。根据200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的《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实证研究》报告的数据,美国在华企业中,只有30%的企业在中国国内采购原料,70%的企业需要依靠进料加工。而在进料加工中,64.71%的企业依靠国际采购,多来自周边的日本、中国台湾省、东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在华企业与母公司内部交易的比重为29.41%,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比重较高。而依赖母国进口只占5.88%。其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一般主要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

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原材料获取方式有明显不同。中小在华企业明显地依赖在中国采购,因为其经营规模较小,更愿意利用东道国相对低廉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生产。

因此,这种以国际采购为主的方式与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方式是相适应的。因为大型跨国公司实力强,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有能力在市场各国采购原材料,原料来源也比较多元化;又由于其公司内部进行资源调配的空间较大,其公司内部交易的比重也较高。从上文分析可知,随着美资企业慢慢转向采用独资或通过并购实现控股的经营方式,其国际采购的比重还会继续上升。

三、美国在华企业的销售市场变化和调整

美国投资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把中国当作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另一类则是把中国当作跨国企业的销售市场。

一般来说,出口是在华外资企业的主要功能,2004年外资企业对中国出口的贡献达到了57%。实际上,中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两类产品的贡献。第一类为机电产品,占加工贸易盈余的70%,占加工贸易进口的1/3(进口是为加工贸易服务),占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43%。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亚洲(70%左右)和日本。第二类为纺织业,占加工贸易顺差的20%,占到加工贸易出口20%的比例,中国台湾省和韩国为中国纺织业提供了近一半的中间品。中国加工贸易的最大出口市场是日本(40%),其次是美国和欧盟。而中美贸易额的70%则来自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60%的外资企业的产品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外商不仅把中国作为产品生产基地,也作为重要的销售市场和利润来源,投资动机已经从寻求资源变成寻求市场。美国对华投资企业的情况也是基本一致的。

而美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基本目的就是“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1995年数据显示,美国在华企业85%的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出口外销率只及其他外资企业的1/3。根据美国商务部资料,1998年美国在华子公司的外销比例在35%左右,而中国商务部资料也显示,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商品750多亿美元,另有同等规模的商品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实现了出口,简单推算,美国企业的外销比例已经达到了50%。总体上看,美国在华企业产品的外销比例越来越高。

四、美国在华企业的收益及经营前景良好

美国对在华长期投资极有信心。80%的公司将中国列为三个最重要投资目的国之一,31%的企业表示中国是其全球投资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2004年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美国在华企业纷纷准备扩大在中国投资,计划扩大其在华业务活动,包括投资建立新设施、扩大现有设施及拓宽业务地域。

美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前景看好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良好,而且在中国投资的时间越长获利状况越好。进驻6年以上的公司,81%的公司盈利颇丰。进驻不到两年的公司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获得盈利。

二是其销售和财务业绩良好,获利丰厚。在华企业普遍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与财务业绩。在 2001 至 2002 年间,有4/5的公司在华销售收入出现增长,65%以上的美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44%的美资公司收入“大幅增长”,10%的美资企业“盈利状况极佳”。2003年,则是有3/4的美国在华公司都盈利且比上一年大幅上升,特别是80%的制造业公司都在盈利(《2004年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可以说,中国是美国过剩资本在海外重要而又理想的投资场所。

三是与各公司的全球利润率相比,美国在华业务平均收入增长和盈利状况均高于世界其他地方。42%的美国公司在2002年的在华利润率超过了全球利润率。2004年则有3/4的在华企业的利润回报率高过世界其他国家(《2003年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华美国公司所获收益由1999年的19亿美元扩大到2003年的44亿美元,如果加上提成费、许可费、教育咨询服务费,总利润将达82亿美元。而商务部数据也表明,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实现了1500多亿的销售总额。

五、推动美国在华企业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

(一)美国对华实施贸易“制裁”、“限制”的政策将对美国在华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最近,美国政府对华频频采取调查和制裁的做法使中美间贸易摩擦升级,成为美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因素。过去,美国在华企业为中美贸易出口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中国经营良好,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利润,部分被作为追加投资,部分被汇回国内,其实也在实际上一定程度弥补了对华贸易逆差。另外,有1/5的在华企业宣称在华主要目标是从美国或其他海外生产基地向中国市场进口产品。美国如果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如增加关税等,不仅会伤害中国商家的利益,更多地还会伤害美国厂家和投资者的利益,必然会对美国公司在华的业务产生负面影响,损伤其经营的乐观心态。目前美国对华投资已经出现了下降迹象。

纺织行业更是如此。接踵而至的特保调查表明美国国内纺织业团体可能会掀起新一轮对华纺织品特保。实际上,美国纺织产业的转移几年前就已开始,其纺织工人就业问题也与其自身技术进步、产业调整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时由于中国纺织品的物美价廉,美国进口商及零售商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获得了较大收益。此外,随着美国对华投资企业的逐年增加,相当数量的纺织品服装是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或是进口美国原料并为美国进口商加工后再出口到美国的。限制措施不但将会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也将损害美国进口商、零售商及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利益。

另外,美国对公民严格的非移民签证政策也影响了美国在华企业的经营业绩。40%的在华企业称签证情况对其经营产生了消极影响(《2004年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电子、汽车与航空等行业的部分公司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这些行业恰恰是美国在中国市场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不少中国客户转去欧洲采购,这让美国公司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美国在华企业已经呼吁美国政府简化签证要求,增加人手处理商务签证申请,满足商务需求。

(二)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发挥积极影响

美国在华企业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当跨国公司经营目标与其政府政策相一致时,两者相辅相成;而不一致时,跨国公司追逐利润的行为就可能与政府政策产生冲突。这时,要么跨国公司通过游说改变政府政策,要么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改变跨国公司的行为。在中国问题上,跨国公司有着自己不同于美国政府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逻辑,它们根据中国的真实状况及市场潜力决定自己的投资。由于在华有大量投资,它们会尽最大努力去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维护其在华资产的安全。因此,美国对华政策的制衡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更多地依靠已经或即将对华大规模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

从上文分析也可以看出,美国在华企业在中国的利益越来越大,其国际采购和产品出口占据了中美贸易额的相当比重,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也都获得了巨大利益,对在中国的经营前景也极其看好。不过,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毫无疑问将为美国在华企业的经营前景增加了一些暗淡的不确定因素。

美国在华企业曾经对中美经贸关系发挥过积极作用。中美贸易不平衡曾经引起了美国制造商们的担忧并不时对美政府施压,要求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正是由于美国在华企业的反对和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才促成了历次贸易争端的妥善解决。鉴于跨国公司在美国的巨大政治影响力,我们应加强与美在华企业的沟通,通过它们将更多真实情况反馈给美国公众及决策层,帮助缓解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汇率、美国增加对华出口科技产品等问题。

(作者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

上一篇: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下一篇:加息未必能抑制我国通货膨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