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进行反思

时间:2022-06-06 06:40:01

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进行反思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学生通过反思,能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历史上许多新的发现都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一、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学习方式。有了反思意识,学生学习就会有计划,并能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努力去做。同时,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也会进行摸索、改进,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策略。

二、创设反思情境

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反思。

例如,学习“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逮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自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关系来设置问题情境:历史上国共两党虽曾有过合作,但从整体上来说,国共两党还存在着矛盾。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生通过对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的、现实的反思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民族大局出发,不计前嫌地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三、自主探究有益于学生自我反思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围绕相关的问题情境,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其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评价曹操这一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结果却是一胜一负,原因何在?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对此有何看法?学生对三国鼎立这段历史相对比较熟悉,也感兴趣,他们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意见略)。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加深对以前所掌握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当前后出现矛盾时,能引起学生质疑,进行深层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进行合作交流。形成集体性反思

历史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将自己的反思成果表达出来,形成全班师生互动的局面。这样的互动有助于展示思维过程,暴露个人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互动的反思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关于“明末农民战争中均田免粮”的一组讨论题:均田免粮的口号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不能实现?为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分析均田免粮的含义入手,在讨论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了这样的思维线索: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租税。这一口号反映了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解除沉重负担的迫切愿望,因此可以大大激发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均田免粮的口号可以动员人民于一时,不能把这一政策实行于一世。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农民起义的结局不是失败,就是成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工具。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均田免粮不可能实现。经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既分析了均田免粮的实质,又评价了它的历史作用,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反思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对学习动机、内容、方法、策略进行反思,反思有自我反思、小结反思等几种类型。教育学生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认真反思,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1.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反思。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他们反思意识的培养。

2.在自学探究活动时引导学生反思。利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3.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努力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同时,还要在交流总结时密切关注学生思维中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这些信息,使其成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资源。

上一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下一篇:高考往事:从此不敢猜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