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

时间:2022-06-05 10:45:30

提高农业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

【摘 要】化学是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化学基础较差而且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对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重视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等,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提高 化学课堂 教学效果

化学是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如何搞好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对后续课的学习至关重要。目前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化学基础较差,学生普遍对化学没有兴趣或兴趣不高,另一方面,近年来化学课程一再缩减教学课时,过去讲授70多学时,现在压至不足40学时,而讲授内容基本未减。因而农业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质量下降问题。而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农业职业学校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农业生产,参与社会决策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化学课程体系面临着改革,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是化学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在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各类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途径,因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然是提高各门课程乃至整个中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一、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素质、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具有的化学知识是很多学生只认识“H2O”,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知识是一片空白。因而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基础课程为专业课服务和理论够用、注重应用的原则,对于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农业生产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对不同的专业,其知识宽度则要求教师“量体裁衣”。如对于盐类的水解,学生只要掌握哪类盐能水解,哪些不能,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就行了,没必要要求他们掌握如何水解、水解的过程。这样处理既节省了课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不仅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还要渗透各种能力的培养,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良好习惯、科学态度、思想品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往往感觉全面掌握有难度。因此,教师在统览整本教材后,归纳该专业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要点,即少、精、新。如对于农艺专业,根据专业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学生重点掌握溶液的性质、滴定分析和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这三个主要知识点和配制溶液、PH值的测定、滴定的基本操作三个重点技能,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围绕三个主要知识点和三个重点技能组成适合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并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清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教学气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诱因,是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其任务是导学、导思、导练,教师的讲解、启发,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懂得方法,掌握方法,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以教师教得如何来衡量,而是以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如果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重视它,就会发挥积极性,就能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化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才可能促进和形成学生学习化学的良性循环。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就愿意学,喜欢学,否则就不喜欢学。因此,教师应注意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知识,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讲金属的活动性时,可以从介绍金属的防锈蚀入手,联系我们生活中通常在轮船的尾部和在船壳的水线以下部分,装上一定数量的锌块,来防止船壳等的腐蚀,让学生更有兴趣关注金属的性质。讲羧酸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在民间,当人被黄蜂蜇后会出现红肿疼痛,用尿液涂抹后可以缓解疼痛,为什么?” 然后再向学生揭示其中的奥妙,这是因为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是甲酸,它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酸性,尿液中含有氨具有碱性,它们就会发生中和反应。这样既接近生活又可以更生动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化学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浓硫酸的性质时,利用白糖变“黑雪”的实验——在烧杯中放入5克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这有趣的现象奥妙在什么地方?原来白糖和浓硫酸发生了一种叫做“脱水”的化学反应。浓硫酸有个特别古怪的爱好,它与水结合的欲望特别强烈,只要一相遇,它非得把水夺过来不可。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掌握了浓硫酸的特性——强脱水性,同时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可以把理论性很强的化学知识生动化,让静态的教材动起来,同时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也鲜活起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提问讨论法、模拟发现法和边讲边实验法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实验、示范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系统地传授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应坚决摒弃“满堂灌”“填鸭式”,应使教师的“教”致力于“导”,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师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善于诱导和启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相互讨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独立的思维,领悟化学原理,总结化学规律,并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提问”和“设疑”是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以答案,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学生感到所提问题的趣味和价值,他们才肯努力去寻求解答。因此,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编成若干启发问题,课堂上依次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求知愿望,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学习。如在讲蛋白质的变性时,提出如下问题:煮熟的鸡蛋还能不能孵出小鸡?加热为什么能进行杀菌消毒?接下来分析原因,煮熟的鸡蛋里蛋白质凝结失去活性了,得出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结论,进行分析细菌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因此也可以利用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进行杀菌消毒。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比喻”和“对比”是另一种启发式的形式,有些常规性的内容,如果用讲授法会使人感觉枯燥,在讲授时,可以根据内容的联系用比较浅显、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深奥、抽象的道理,以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和记忆的作用。如在讲浓度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连通器为比方来讲解,如下图:左为反应物,右为生成物,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就能直观地看出此时容器内的物质将从左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这样学生便会容易记全、记准。

又比如,在讲烃和卤素的反应时,课本只是讲甲烷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乙烯、乙炔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很多学生也就只会机械的记忆也很容易混淆,如果换成乙烷、丙烯遇上卤素时学生就傻眼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会联想,学会举一反三,把纷杂的知识梳理得整整齐齐,得出规律:不同的烃和卤素发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同一类烃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如下所示:

烷烃(单键相连便是烷):取代反应,卤素取代烷烃上的氢原子

烯烃(结构中有双键为烯):加成反应,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卤素加在断裂的键上

炔烃(结构中有三键为炔):加成反应,双键中的两个键断裂,卤素加在断裂的键上

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点,同时也加深记忆。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上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教学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会学。

上一篇:谈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低幼儿童家庭安全教育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