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改革

时间:2022-06-24 08:07:49

浅谈高职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改革

【摘 要】分析了高职基础课程尤其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认知的实验在专业目标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基础课程的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项目设计、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因素是推动实验改革的切入点,是实现培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课程 实验 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完善高等教育层次、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教育方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在快速的调整,作为高职电子类专业基础的《电子产品认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课程在教学内容、实验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实验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并为学生设计相关的实训,为实现“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课程实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专业基础课大多数安排在第一学年授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从事电子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作为之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基础课中的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可以从入学初期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同时,与其他课程的实验类似,基础课实验也具有很强的验证性、实践性,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及应用,进一步加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专业基础课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研究的对象,还可以通过实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进行验证,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理论教学的开展,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了解常规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应用场合,为在此之后的专业课实验、实训、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负责的工作作风;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作灵感,在发现-思考-总结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电子类基础课实验现状及改革趋势分析

(一)实验教材内容新颖、针对性强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计划中都适时修改实验教学大纲,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比例,目前部分院校基础课程中,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之比已达到1∶1。

高职院校中,即使同样是电子类或偏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在细节方面,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具体化,“项目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教学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对教材的要求也不一样。目前理论课的教材种类较多,选择的余地大,而实验教材则主要以实验器材为基础,总体而言简单、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内容存在知识老化、新技术含量不够的缺陷。实验教材不但受到教学重点变化、社会需求、就业方向调整、学生的入学基础、实验设备的更新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因此,根据培养目标编写适时的、针对性强的、内容新颖丰富的、易于理解的实验教材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例如:可以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DIY微型电器(DIY收音机等),让学生边实践边进行学习,在电器的组装过程中可以进行元件辨识、手工焊接技巧等知识的教学,而在调试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对电路分析、晶体管特性等知识进行穿插,在整个组装、调试过程中,让学生一步步了解与电子相关的信息和技能。此外,在对电子器件、产品的介绍中,还应当加强对当今新器件、新产品的说明。

(二)实验设备量足质优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

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普遍不长,底子较薄,经费的投入不足,有的实验教学设备不但超期“服役”,而且在使用时大幅度的“过劳”。老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等是造成高职实验教学仪器不足和不精的原因,这使得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法受到限制、实验数据不准确,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造成知识更新速度慢、实验手段无法跟上社会生产的发展速度。有的因为仪器设备的缺乏而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开启。因此,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使实验设备先进化、易操作化,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例如:现代电工技术实验装置、通用电子实验与电子技能实训设备,模电、数电、通信原理成套设备等,较为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既可以满足基础实验的要求,也能满足部分专业课程实验的需要。虽然这样做也增加了办学成本,但这些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来降低。

(三)实验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教育方向、培养目标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职业教育绝不是培养廉价的劳动力。当前,国内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独资、合资企业,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进入我国,而培养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科学设置、灵活调整实验,满足“必须”“够用”是基础课实验的原则。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必拘于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的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让重点基础理论的验证、基本实验方法的掌握、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仪器设备的操作等贯穿实验当中。

加大综合实验训练的力度,将单一性、验证性实验发展为研究、探索型、技能型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验中既有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专题设计,又有完善实现设计方案的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试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分析及动手能力、扩展知识面。但是,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接触和使用的仪器设备更多。综合试验的内容及安排可进行如下的尝试:模仿毕业设计的模式,让学生按照题目自行设计一个电路,完成组装、调试并撰写小篇论文,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进行仿真,温习手工组装电路的技巧,还可以让学生熟悉论文的撰写方法和过程。

在内容的安排上:

结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定题设计与制作。包括完成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纸,进行材料、元器件的分析、选择,进行产品模型的制作及性能测试,完成总结分析报告。

将有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拆修、研究,并写出专题分析报告。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程度自定题目,指导教师审定后实施。

在时间的安排上:

增加综合实验的时间,采用实验的部分内容在课内完成、部分内容在课外完成的方式,视课题的难易程度及工作量的多少,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一小组的形式完成。

设立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制度,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到实验室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任课教师定时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小群化、个体化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更便于师生的交流。

(四)教师的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改进实验考核制度、提升学习主动性

电子基础课程中的实验大多数与电戚戚相关,实验中既要保证仪器设备的安全又要防止实验中的人身事故,除了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外,还要规范实验操作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一方面,由于电子类基础课程的实验,多数涉及电学知识的检验,学生在实验中会经常的接触和使用到电力和发热设备,不够注意会造成设备的损坏,降低实验效果,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能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过于注重“防止仪器设备受损”“防止事故发生”,又会直接导致重要实验变成教师的演示,同样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助长抄袭实验报告的不良风气。因此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在实验中严格纪律、规范操作,悉心指导及时沟通、解疑答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验中既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又也提倡互相交流扩大思维。

“到课考勤+实验报告+考试”是实验成绩评定的老规矩,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学生应付实验、抄袭实验缺席实验时有发生,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行单项实验抽查、综合试验答辩、笔试口试相结合等灵活的实验考核方法,有助于克服以上的弊病。实验中不仅注重实验的结果,更注重实验的过程,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总结的完整性作为实验成绩评判的重点,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理论、实验教师合二为一,减少教学脱节,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具备宽厚的行业及职业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本专业应用技术动态,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实践修养,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能完全达到以上要求的并不多,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理论课实验课教师合二为一的好处在于理论和实验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教学时间的安排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同时也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实验教材内容新颖、针对性强;实验设备量足质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实验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悉心指导及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保障,理论、实验教师合二为一,可减少教学脱节,更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验教学在改革中前进,勇于改革才能实现培养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人才的目标,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勇于改革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16.

[2]赵爱萍.大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培养之-实验, 200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1998-02-16.

[4]黎素云. 电子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 成才之路,2010(17).

[5]袁慧娟.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6]张伟贤.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32).

上一篇:新时期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