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神学在公意形成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05 04:45:05

【摘要】公意的道德性是卢梭的人民理论所要求具备的伦理特征,每个人内在的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的二元划分解释了道德性公意的形成过程,但这种人性的二元划分需要令人信服的起源,卢梭把起源指向上帝。正是在基督神学的指引下,众意由不具道德特性的多元化意志转变为单一性的并具有道德特性的公意,并最终构建起人民的理论大厦。

【关键词】公意 卢梭 人民 基督教

卢梭的人民理论是十八世纪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该理论为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支持,起到过进步的历史作用。虽然人民理论为反抗封建专制和神学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但卢梭的思想本身并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事实上,基督神学正是人民理论的终极渊源,一旦上帝隐去,卢梭的思想将失去基础支撑而轰然崩溃。

一、道德人的假设――人民形成的前提

卢梭思想的概况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原始状态(或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完整的享有自己的基本权利而不会受到干涉和强制。但是这种原始状态不会持久,“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⑴”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每个人将自身的一切权利出让,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

很多人从公意的形成过程中来批判卢梭的思想,他们认为卢梭所谓的公意只不过是多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权利则被多数人打着公意的幌子所剥夺。如果每个人都只从自私的立场出发,尽管可能形成共识,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非正义的。九个懒惰的人因自身的无能而陷于贫困,他们一致表决一项议案,剥夺了一个勤劳的人的财产,这个议案无疑是非正义的。所谓公意虽然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却是不道德的,仅仅是“众意”而已。托克维尔所谓的“多数人的专制”由此而产生。卢梭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办法是“道德人”的假设。卢梭认为,人类在签订社会契约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时,人的自身也要完成一次自我超越。这个超越就是人的道德属性的生成。人的一切卑鄙行为都源自人的自然属性,在社会契约诞生之前,人自身的反自然的道德属性被自然属性所压制,自私自利的行为是自然属性的反映。但在社会契约诞生的时刻,人的道德属性要挣脱自然属性的束缚,人要以一个“道德人”的立场参与到政治行为中来。“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瞩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取代了本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被赋予了前此所未有的道德性。⑵”公意是“道德人”达成的共识,因此也就有了道德正当性。

二、问题提出――道德属性的独立性是否存在

卢梭的“道德人”的假设,源自对人自身的内在剖析。他认为,社会契约的生成,本身就蕴含着人性的“最堪瞩目的”历史变革。人的道德属性挣脱自然属性的束缚而独立存在,从此,罪恶性(即自然属性)和道德性同时存在于人性之中,这两种属性的二元统一和互动构成了公意形成的前提。但这个假设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卢梭的思想将成为无源之水而陷入困境。这些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的道德来源在哪里?人具备自然属性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出于生存的考虑,人的行为必然要以自身利益为导向。但是人的利他行为又如何解释呢?人为什么会自觉的服从的强制?哪怕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臣民或公民之所以无条件服从的强制,固然有国家机器强大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源于内心的确信,否则就不能解释士兵因服从命令而效死的原因。因为“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⑶”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种内心的确信来自哪里?

第二、人的道德属性是否具有同一性?卢梭所谓的公意形成,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道德性具有相同的指向。只有“道德人”的道德指向一致,才有可能在政治抉择中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具有单一道德特质的公意。所谓道德性只是一种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同时,公意又是共同体的意志,共同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它的意志不可能多元化,否则就是精神分裂。正是因为公意的单一性,人民才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如何将多元化的道德属性统一为单一化的公意,是卢梭要解决的难题。

三、问题解决――基督教的介入

卢梭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承认上帝的存在,承认上帝代表着永恒、真理和爱。这也是卢梭的思想与伏尔泰等其他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的区别所在。卢梭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曾在写给雅各布维恩的信中说:“世上没人比我更相信福音书了。⑷”他认为,人作为有思想的理性生物,不可能是在偶然的机会由无思想的物质产生的,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一)人的道德性来源于上帝,使得共同体成员具备了公意形成所要求的道德属性。

正如圣经所记载的,上帝在创世纪时对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并让他们生活在伊甸园中。上帝在造人时将灵性也赐予了人类,使得人成为有灵的活人。这就是为什么人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同时,也是圣经的记载,亚当和夏娃抵御不了魔鬼的诱惑,偷食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触犯了上帝的律法,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世人陷在罪中不能自拔,并与神隔绝。这就是人内心罪恶的自然属性的来源。既然如此,卢梭认为,在政治生活领域,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要具备起码的道德,就必须依靠宗教。卢梭在写给苏黎世福音堂牧师于斯特里的信中说:“基督教的真诚毫无区别的拥抱整个人类,因此,基督教由于它的圣洁,是与自私的社会精神相反的。⑸”正是这种与自私的社会精神相反的宗教道德,使得大多数人的众意因具备了道德性而成为公意。卢梭认为,共同体的公意是神圣而无私的,形成公意的个别意志也要具备神圣性和无私性,“它与我们人性没有任何关系,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然而它又很愿意关怀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世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要为人类制订法律,简直是需要神明。⑹”而缺少基督教信仰的政治共同体,尽管也能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但这种共识是由人的自私动机堆砌起来的,仅仅是缺乏道德性的众意而已。卢梭说:“宗教的狂信尽管是容易导致血腥和残酷的行为,但不失为一种强烈的热情,它能(下转第23页)

(上接第52页)鼓舞人心,使人把死亡不看在眼里,赋予人以巨大的动力,只要好好地加以引导,就能产生种种崇高的德行,反之,不相信宗教,以及一般的好辩的哲学风气,却在埋丧人的生命,使人的心灵变得十分脆弱,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低级的利益和卑贱的自身,一点一点地败坏整个社会的真正基础;因为个人利益一致的地方是这样的稀少,所以不能同它们互相冲突的利益保持平衡。⑺”

卢梭将道德性的起源归于上帝肯定会受到批评者的嘲弄,上帝的存在本就是一个被争论不休又毫无结果的命题。卢梭怎么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呢?又有谁目睹了上帝创世纪的过程呢?对这种质疑,卢梭抱着不屑的口吻反击道:“要我相信被动的和死的物质能产生活的和有感觉的生物,要我相信偶然的机会能产生智慧的生物,要我相信没有思想的东西能产生有思想的生物,是不可能的。⑻”当然,卢梭所提倡的基督教信仰与中世纪天主教会所要求的信仰是不同的,与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所提倡的新教信仰也是不同的,卢梭认为,宗教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和对上帝的爱,他“既反对用天主教的天启、也反对用自然神论的理性来达到对上帝的认识,而强调以真挚的情感和向善之心来实现与上帝的沟通。⑼”

(二)基督教信仰是具有同一性的道德原则

道德是否具有同一性,卢梭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基督教的教义理所当然的要求信徒们的道德具有相同的指向。

首先,基督教的一神论要求信徒只信奉上帝,使得共同体成员具有单一的道德来源。“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圣经・申命记》)在基督教信仰中,耶和华被认为是独一的真神,其它一切神灵都被看做异端。凡后来皈依基督教的信徒,必须完全抛弃原有的信仰,与原先信奉的神灵割断所有联系。在这种信仰体系下,每个人的道德来源都指向上帝,使得道德的多元化丧失了存在的根源。其次,基督教宣扬的道德是唯一的价值体系。上帝是唯一至善至美的存在,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与上帝的融合,人类的最大幸福是与上帝融合时的幸福。对上帝的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世俗世界的情感只有融合了对上帝的爱之后才具有意义。反过来说,当对上帝的爱缺位后,道德评判所要求具备的价值尺度也就不存在了,道德虽然继续存在,但就如同失去舵的航船一样,没有确定的指向。人类的道德属性如果处于这种状态,不仅公意无法形成,生活也必将是痛苦的。

结语

卢梭所设想的民主制度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怀着基本的道德情操来参与政治行为,基督教为这种道德情操提供了本源支持。正是在基督神学光辉的沐浴下,个别意志得以转变成为公意,国家的强制性有了正当的解释,人民的大厦也找到了令人信服的伦理基石。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

[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

[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

[4] 陈惟和等.卢梭民主哲学. [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86

[5] 陈惟和等.卢梭民主哲学. [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88

[6]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9

[7] 【法】卢梭.爱弥儿,下卷. 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55

[8] 唐晓峰.自然・良心・灵魂――论卢梭的道德化宗教观[J].柳 州师专学报,2001,(12).

[9] 赵林.论基督教信仰之根基的内在化转变[J].世界宗教研究, 2001,(2).

作者简介:

彭高凡(1986-),男,安徽宁国人,安徽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上一篇:加强顶岗锻炼 培养和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 下一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