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时间:2022-06-05 02:15:57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67-02

学校的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在朗读中进行美育渗透

美是到处存在的,发现美、感受美的途径也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是常用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成功的朗读,能使学生醉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他们阅读和鉴赏的兴趣。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反复朗读。

曾经听过一节课,执教的教师在上《金色花》时,抓住课文后面母子的两句感彩很浓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讲得很少,而让学生细读,读时思考两个问题:“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蕴含着妈妈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不告诉你,妈妈。”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这位教师用不同的语调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朗读讨论,哪种更符合文章情境,并启发学生:“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而孩子呢,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更温馨,所以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最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读,再选角色读,最后教师当“妈妈”,学生当孩子,再读。通过这样有序的层层深入地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母爱之美、回报之美。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朦胧婉约,意境优美,内涵深刻。但学生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还真非易事。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感受这首诗的音韵,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语言间蕴藏的美,以及诗歌音律、节奏的美。在学生感受了诗歌的音韵、节奏美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鉴赏诗句。鉴赏诗句的第一步是让学生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诗中的星星指什么”?为什么“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为什么“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要理解这些诗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反复读,而且启发学生想象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一颗、两颗、乃至更多星星时的心理感受。当学生脑子里有了初步的感悟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星星”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每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用暗喻手法表明“苦难的诗人”所受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此难点疏通后,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将全诗改写成一篇散文,并仔细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美。然后再继续读,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进了不少精美的诗词。诗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美感的激素。它追求音韵的朗朗上口,强调语调的音乐效果,极适合于朗读。如王维的《山居秋螟》,创造出了诗意的美的境界,朗读时应节奏明快,抑扬顿挫,使诗富有乐感的流动美,使学生从中领略美的情感。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读起来,对那些富于音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这样才能让学生入情、动情,达到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提高审美鉴赏力的目的。

二、在学生想象中进行美育渗透

文学作品不像绘画、雕塑有直接的可视外形,想要欣赏它,要借助间接符号——文字,通过联想、想象和体验去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描述,启迪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从中深深地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艳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流动感的油画,很适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去感受美、认识美。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配乐朗诵课文,要求学生闭目凝神细听,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情景体会。学生仿佛置身于“苍茫的大海”中,有卷集的乌云、耀眼的闪电、汹涌的海浪,有隆隆的雷声、怒号的海啸,更有那“高傲的”“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的海燕。通过具体情景想象后,学生对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燕,有了更深的感染,得到更美的教育。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使我们如见春草,如醉春花,如浴春风。在欣赏这“大地春光图”时,我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荷花亭亭玉立的盛夏、果实累累的金秋、红梅傲雪怒放的寒冬。这样,既有文本审美的愉悦,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美育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领略到生活的美,评价了社会的美。所以,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架起座座联想与想象的桥梁,让学生在美的浸润下,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三、在写作训练中进行美育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素养的培育和情操的培养,都是从感受和认识美开始的。”“在学生感受、欣赏作者优美词句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感受到、理解到和鉴赏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将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结合为一的美育方法”。所以,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想象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母爱与父爱的不同,虽然学生的比较都比较肤浅也比较片面,我也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以字词和细节描写为教学重点,和学生共同体会那浓浓的父子深情: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等为学生构建一个无声的感人泣下的画面——作者泪光中父亲的背影,已深深感染每个学生。之后,我再次启发学生深层思考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此时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父爱之美。学生比较后,我再总结:“如果说,母爱是博大的,父爱则是深沉的;如果说,母爱是一杯酒,让人陶醉,那么父爱则是一杯茶,让人在今后的岁月里慢慢回味。母爱大都是强烈的,父爱则通常不易察觉,甚至一时无法理解,只有当你长大成熟后,才会发现父爱的伟大。让我们也来歌颂一下伟大的父爱吧!请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在学生的感情储备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再进行写作实践,也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不断美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自己具有的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有强烈的表达美的欲望,用最新最美的语言去展示,去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得到最美的享受,从而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四、通过教师的板书进行美育渗透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概括化、图表化。新颖独特的板书设计,不仅能醒目直观、提纲挈领地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和讲授精髓,还能直接展示教师精美的书写、精炼的词句、精当的目标、精确的内容、精巧的构思和清晰的条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教师的板书要给学生以规范悦目的整洁美,引人入胜的曲折美,层次井然的条理美和组合巧妙的图案美。

五、通过教师的仪态、品格进行美育渗透

仪态,即仪表神态,包括穿着、打扮、举止、风度、精神状态等,它是教师内在的思想品质和感情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举手投足,学生都会注意。教师自身的审美观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素养,才能带动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在教学中发挥美育的主导作用。另外,教师的高尚人格本身也是一种美育素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砥砺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仿效。

(责编 马超勤)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新课改让小学生快乐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