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那么难吗?

时间:2022-06-05 10:18:00

作文真那么难吗?

苏州市金阊区阳光城实验小学贾萍老师: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真那么难吗?我们来看看叶至善先生回忆他父亲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教他作文的。

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叶至善先生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叶老教子作文,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细细想来,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还是颇有启示的:启示1,自由生活,自在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启示2,“懂”是标准,“读”为手段,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启示3,宽严有度,持之以恒,是写好作文的保障。

[魏星点评]

贾萍老师,你举的关于叶老的例子,对作文教学很有启发!作文教学不能降低到一些技法上,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而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把感受深的记下来。作文的标准是文通句顺,恰当的表情达意,不能强化“小大人化”的倾向。当前关于作文的标准,存在着“三高”,立意要求高,文采要求高,起点要求高,结果让学生望而生畏。你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见解很好,希望你能深入研究下去。

苏州市金阊区阳光城实验小学范畴老师:

第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社会人群真实现状,不是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但是,我们可以促使所有人不那么讨厌作文,甚至喜欢提起笔来随便写写。不论怎样,想方设法让学生不讨厌,是作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第二,对于作文后进生,甚至到了“必须每一句都教他怎么写”的程度。那么,教师采用鼓励借鉴法——我会让实在不会写的学生,到全班的作文本中挑出他最喜欢的(也包括我推荐的)几本,拿回去念念,念完了还给我,回去仿照着写。除了不允许直接抄,后进生可以凭记忆去模仿,写到一半卡壳了,再到我这儿拿了优秀作文读读,回去再模仿。就这么一来二去的,能写出来,能写完就好,至于与优秀作文之间有多少雷同,完全没关系。最后,我鼓励、再鼓励艰难写完的后进生。

第三,作文技法训练直接明了。作文技巧与手法,尽量嚼嚼烂,简单说说清,让学生明白是关键。比如构段,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分五段:总起、总结,中间就举三个事例。

第四,课内外阅读量与提高作文水平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基本上不用思考就能判定这句话是错的。但是有多年经验的教师就能体会到:爱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擅写作;擅写作的孩子不一是爱读书。这绝对是真的,不信我也没办法。爱读书与擅写作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只有一条——读书能积累语言,熟练语感,从而提升写作技巧。但“只要多读书,就能写好作文”却是非必然的。影响作文水平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愿意写,怎样让学生写完后有成就感,怎样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内发的一种需求。只有顺着这条线走,再辅以大量阅读,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刘荃点评]

范老师的观点我赞同。作文技法不要搞得那么复杂,有时往往说者有趣,而听者乏味。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机械地灌输方法,可以呈现精心挑选的若干范文,为儿童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阅读感受、思考辨析、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悟写法,然后把领会到的方法积极地付诸于习作实践。

[孙景华点评]

范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比较深刻。第一,作文教学不是培养学生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甚至也不一定要求人人都能“写好作文”。但是,应该让学生人人“会作文”,这里的“会作文”,是指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基本的书面表达、交流的能力。第二,小学生作文应该提倡模仿,特别是“后进生”更应该引导从模仿开始,逐步提高,范老师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三,我同意范老师“‘只要多读书,就能写好作文’却是非必然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不多读书,就一定不能写出好作文。

安徽省全椒县孤山小学贾家忠老师:

我们农村学生能乐于主动阅读的很少,加之留守儿童较多,监护人大多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很少有关心孩子是否进行课外阅读的。实际上,孩子回家玩耍、看电视的偏多,极少有同学去读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这样,多数学生就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刘荃点评]

虽然现在学生各方面的条件与以往相比优越了许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电视和网络游戏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闲暇被挤占,他们的天真、童稚、好奇在渐渐退化。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学生推荐优秀的童书,引导学生渴望阅读,帮助学生热爱阅读,让好书不再寂寞。我们不能完全期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因为很多学生来自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电脑而牺牲阅读的时间。目前,有一些学校安排了晨读、午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时间和空间,我以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上一篇:作业设计贵在创新 下一篇:个性化阅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