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部分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04 06:44:10

我国城镇部分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我国部分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为了不被社会淘汰、实现人生价值,或主动或被动地过度拉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长期积累以致精疲力竭,甚至“过劳而死”。可见,“过劳”问题已不容忽视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过度劳动定义

19世纪末期精神病学把劳动者过度劳动描述成精神、身体、情绪、行为能力以及人际等方面严重耗竭的病人。国内大部分的文献对过度劳动定义的起源都引用了这种定义。通过过度劳动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过度劳动的定义进行梳理,根据过度劳动的发展历程,以过度劳动的“内在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为标准,从不同学科视角为维度进行总结。

一种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定义的“外在行为表现”,即在较长时期内对人力资源的过度使用,即在较长时期内就业者处在超出社会平均劳动强度和时间的从业状态。一种是从医学、教育学等多种角度来定义的“内在身体体验”,即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诱因),导致高血压这样的基础性疾病发生并恶化,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类的急性循环器官障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一种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外在与内在相结合”,即因劳动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

通过分析与总结并自己加以思考后,本文将“过度劳动”的概念定义为: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内,其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超出合理的水平,因而产生的身心受损的一种状态。

二、北京市CBD地区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的状况与特征

杨河清等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政府机关、科研、学校、医院等单位的520名雇员进行调查,得出被调查者处于过劳死“红灯”危险期的占26.3%,“红灯”预报期的占35.3%,“黄灯”警告期的占38.4%。那么我国城镇企业部分白领员工的“过度劳动”状况又是如何呢?

本文通过借鉴设计了过度劳动的调查问卷,以北京市CBD地区白领员工为研究对象,旨在详细了解北京市CBD地区劳动者过度劳动状况的现状与特征,为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有效建议提供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工作特性。包括3个方面的工作特性考查:工作负荷、工作控制、就业不安定性。二是劳动者的过劳状况。主要包括4个疲劳量表,分别为个人疲劳量表、工作疲劳量表、服务对象疲劳量表和工作过度疲劳量表。个人疲劳属综合性评估,旨在测量受测者整体的疲劳感受,其来源不限于工作,亦可来自家庭、生活、社交人际、本身疾病等;工作疲劳专指由工作带来的,可归因于工作所带来的感受;服务对象疲劳是指工作者在工作中与服务对象互动所产生的疲劳感受;工作过度疲劳指工作者主动自愿、不眠不休投入工作的感受。

实证证明,北京市CBD地区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现状及其特征主要有:第一,无论男女,都存在强烈的自主过度工作现象,且由于家庭、生活压力所带来的疲劳更加剧了其在工作上的努力程度;第二,从年龄上看,31-40岁是人生中非常特殊的时期,个人疲劳指数、服务对象疲劳指数以及工作过度疲劳指数在这个年龄段中都处于较高值;26-30岁和41-50岁年龄段是职业生涯的过渡阶段,各疲劳指数无明显特征;51岁以上劳动者的四个疲劳量表指数明显降低;第三,博士存在较强的个人疲劳;大学专科毕业的调查对象在工作疲劳指数与工作过度疲劳指数上明显较高;学历为硕士的被调查者工作过度疲劳指数较高;服务对象疲劳上看,各学历的调查对象无明显差异;本科与大专以下的调查对象在各学历中无明显特征;第四,工作4-6年的调查对象存在较强的工作疲劳与自主过度工作疲劳,工作11-15年的调查对象在个人疲劳与服务对象疲劳方面比较严重,可见,工作年限在4-6年与11-15年的劳动者的疲劳特征尤为明显;第五,职业为记者/编辑的人群在个人疲劳、工作疲劳与服务对象疲劳指数中要高于其他职业者,尤其是个人疲劳与工作疲劳指数;创意工作者在工作过度疲劳指数上要远高于其他职业者。

本文调查对象的工作特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性别在工作负荷、工作控制与就业不安定性三方面差别不大;第二,4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工作负荷较重,其中26-30岁的被调查者尤甚;51岁以下的被调查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控制能力也随之提高,并在41-50岁达到最高值;26-30岁的调查对象就业不安定感觉最为强烈,其次是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第三,学历为博士与本科的调查对象工作负荷较重;硕士的工作控制指数较高;就业不安定性指数随着学历的增高而降低,博士的就业不安定性指数最低;第四,工作年限的长短与工作负荷量无较大关系;工作1年以下的调查对象工作控制力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的员工,工作1-3年的调查对象工作控制力最低;在就业不安定性上,工作1-3年的调查对象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第五,职位层级与工作负荷指数和就业不安定性指数成反比,与工作控制指数成正比,即职位层级越高,工作负荷指数与就业不安定性指数越低,工作控制指数越高;第六,月收入在3000-5000元、10000-20000元、20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存在较强的工作负荷;月收入与工作控制指数成正比,与就业不安定性指数成反比。

通过比较博士所做的对中关村海淀园区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实证调查与本文所做的对CBD白领员工过度劳动的实证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北京中关村地区与CBD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在年龄、学历、职业类别、平均月收入等方面大同小异,利于本文在用人单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建议与措施。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如在31-50岁的年龄段、学历为硕士、职业为咨询、记者/编辑等或者平均月收入在8000-20000元的劳动者过度劳动状况比较严重。

白领工作者过度劳动问题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便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是买方市场,存在两种供求关系:一是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一是劳动力资源供小于求,而不论何种供求关系,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劳动者为了生存发展只能接受用人单位制定的各种苛刻条件,从而直接导致了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的产生。

三、缓解白领过度劳动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与实证分析,对用人单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对策。

1、打破白领员工过度劳动自主意愿。从长远角度来看,严格限制员工工作时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更大的效用。在理解与遵循公司战略目标的前提下,人力资源部门应协同其他部门制定适当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在观念上改变对员工的态度,以公平、客观、有效的原则,根据公司员工情况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2、开展劳动者过度劳动相关知识培训。如今由于我国对过度劳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重视,白领工作者大部分都存在过度自主劳动倾向,经常的过度劳动如果得不到有效恢复,疲劳便会累积起来,形成累积性疲劳,而白领们自己却全然不知,因此,用人单位可以开展劳动者过度劳动管理的相关培训,从而使劳动者能更好的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3、规范用人单位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基于个人或群体健康档案基础上的健康事物管理服务,虽然国内的用人单位对员工每年都有例行全身体检,但由于管理不规范,这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引起员工与单位的足够重视。

根据吴桐的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研究表明75.8%的白领劳动者患有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疲劳、健忘、咽干咽痛、肩颈腰背疼痛、头痛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之外,与白领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关系,如频繁性的吸烟和酗酒、不规律饮食、缺乏锻炼等,易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胃肠功能紊乱、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它们都会使个体更容易受到过度劳动的侵害。可见,健康管理亟待建立。

健康管理需包涵两方面:一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长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保障服务,为每个员工进行健康记录,有效追踪员工的健康变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定期开展体育运动、竞赛等活动,并将奖励落实到部门组织和个人,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

4、人与组织匹配的招聘管理人与组织匹配招聘模式强调的是员工与组织的整体匹配,应聘者需既能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其内在的特质又要与组织的特征相一致。有研究表明:员工的态度包括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等和员工行为包括工作绩效、工作任期、组织公民行为等与此招聘模式呈正相关,员工的离职倾向、离职率与此招聘模式呈负相关。本实证研究中,高达63%的调查对象对现任工作不满意,造成员工与组织都不能为对方提供所需资源,人岗、人与组织不匹配,说明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或者不合理,无法适应本单位的组织战略需求。

基于这样的调查事实,用人单位可在其招聘模式上做到两个匹配:一是应聘者的综合技能与工作内容的要求匹配,一是应聘者的价值观、个性和需求与企业文化要匹配。

5、完善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与其用人单位组织都非常重视培训,视培训为员工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如政府已将筹集培训经费立法,而且利用公款培训是合法行为;用人单位将公司工资总额的3-3.6%用于培训经费,比重很大,等等。国内市场经济正逐渐发展,虽然培训的重要性已被各公司认可,但仍有部分公司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甚至连员工培训相关制度都没有。

培训成功与否除了与培训体系的计划、执行与评估密切相关,还与公司内部员工的年龄、学历、技能水平相关,不能搞一刀切,所有员工都进行相同的培训。

6、提升员工时间管理技能对企业来说,时间管理的好坏体现企业整个生产力的状态,是企业纵横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对时间管理的互动效率和效益,而员工个人的时间管理品质则是达成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实证表明,调查对象存在较为严重的工作过度疲劳和个人疲劳,即工作、家庭、儿女等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可见,如何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有效分配时间至关重要。

要能有效掌握时间,首先应遵循三条原则:

(1)科学地诊断时间。记录自己每天、每周或者每月的时间消费情况,让自己能确切知道时间是如何被消耗掉的,以此来了解并掌握自己精力最为充沛的时间,用之来干最重要的事情,防止将最有效的时间分割成无用或低效率的零碎时间。

(2)有效地分析时间。首先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按重要紧急程度来排序依次完成;其次检查自己有无占用浪费他人时间的行为,如果有则应马上停止。

(3)排除浪费的时间。这种时间是指无关本人的由客观要素造成的时间浪费,如单位制度的不健全、信息阻碍或滞后、环节臃肿等等。

要想把时间管理好,除了掌握以上三条基本原则外,自我心理建设必不可少。如同成功需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一样,员工也需有把时间管理好、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技巧,行为与观念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反复地训练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上一篇:基于人力资本的报酬激励方式比较分析 下一篇:江苏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分析与扶持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