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04 02:05:49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对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承接产业转移 可行性 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河北省要抓住国家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完成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既可以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又是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向纵深发展。目前,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凸显。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能够促进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更好更快发展,而且对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指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等条件,积极主动进行改革,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促进产业聚集,增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后发地区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产业梯度差使其在产业结构上具备了梯度转移的条件。对京津冀三省市产业机构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京津冀三省市产业结构差异性很大,呈现出北京-天津-河北由高到低的梯度次序(数据来源: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梯度分析具体如下:

从三省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省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呈逐渐缩小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京津第二产业比重也在逐年缩减,而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

经过30多年的产业演进,北京的产业结构类型为典型的“三、二、一”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11年只占1%以下,第三产业占到50%以上,第二产业居于次要地位。这样的产业结构与河北省形成了互补,比如在农业方面河北与北京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其提供农副产品等方面的服务。

河北和天津都是“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但是也有很大的差异:河北在第一产业比重上远高于天津,2011年天津第一产业比重只有1.4%,而河北达到12.0%,鉴于此,河北同样可以发挥第一产业方面的优势,为天津提供农副产品服务;短期内,天津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但从长期趋势看,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有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比重,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第二产业仍是河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形成“三、二、一”型产业结构需要质的飞跃。总体来说,河北省在第三产业发展上与京津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从具体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京津地区第二产业主要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河北则主要是以钢铁冶金、纺织、建材等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三省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比重明显不同。2010年北京市以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占较大比重,天津市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导,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相对落后;河北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比重高达24.5%,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而金融业仅为8.6%。这说明北京市的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科技等所创造的产值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大,与天津市和河北省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而天津在社会服务和房地产业方面比河北更具优势。

区位优势成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河北省与京津地区地域接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似,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正在加快实现有效对接,铁路、高速公路、计划修建的高铁将三省市紧密连接在一起。河北省自然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等优势产业,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在政策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把京津冀一体化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河北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这些都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面临着很多挑战,这主要有:各区域内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促进其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政策不完善,承接京津产业重复现象严重、造成同行业恶性竞争,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工业园区建设质量不高等。截止2011年,其已存在超过100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万多家,成为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建设目标不明确、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协调相结合推进产业转移。在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三省市的比较优势,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让企业担当产业转移的主体。同时政府应在其中发挥指导、协调、服务作用,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要积极创造产业集聚条件,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关联效应或产业带动优势的项目进入。同时,要完善地方政府间的沟通机制,防止出现恶性竞争。

明确产业定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积极主动地寻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进行产业定位。河北的主导产业为第二产业的冶金、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等,而北京、天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转变城市职能、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需要河北省承接此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河北省应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发挥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科学主动地承接京津转移出的部分产业,为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促使其产业结构有“二三一”的格局逐渐演变为“二三”并重的局面。

为转入产业提供配套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河北省承接来的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产业作为支持。应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当前,河北省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贡献。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探索新的产业链经济,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引领企业加快绿色发展。

继续建设工业园区,完善承接转移的载体。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是河北承接京津企业转移最有效的载体。要明确工业园区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将工业园区与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相衔接,围绕当地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以重点园区为龙头,周边园区为配套的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配套齐全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规律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处理好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的关系,既要重视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的互补,更要重视潜在优势产业的发掘和拓展;三是要处理好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金融学院教授,河北金融学院讲师;本文系2011~2012年河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4572115】

责编/王坤娜

上一篇:《英文报刊选读》课程改革探讨 下一篇:谈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