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境下的师生互动新解

时间:2022-06-03 08:30:50

网络情境下的师生互动新解

【摘要】

网络情境下的师生互动以地位平等为前提,以信息互动为本位,以交流性为基本特征,以开放性参与为特点,以情感互动为最终归依,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

网络情境;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新义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互动通常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往往是老师先发问,之后老师邀请学生与自己合作做出某个作品,或解一道题,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其他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参与讨论或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形式。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行为表现,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网络通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异地同步、异步互动教学都成为可能,从而带来了师生互动实质性的变化,互动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生共同担任,师生互动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途径多元,师生互动的受益面变得宽泛,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成为可能。师生互动不再拘泥于面对面的现实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这样的时空限制,而是走向了同步或异步的虚拟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因为其信息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动态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学媒体这一要素已演变为独特的、丰富的网络环境,这对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利用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师生互动以地位平等为前提

互动式教学理念认为应将教师传道、学生学习的角色分工看作在教学工作中的分工不同,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把知识作为课堂师生交流的基础、媒介、形式,处于平等地位的师生在对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后以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公平性特征,学生有了真正的主体参与权,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反馈者,教师既是传道者也是受动者。在网络情境之下,学生和老师相互平等,没有高低的分别,以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思想为前提而获得信任成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不再扮演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与学生平等的个体,更可能是学生最真诚友好的朋友。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互动中的相遇、碰撞和共鸣。网络平台由于其独立和平等性,超越了其它形式,在追求师生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上,可以让师生做到互相接纳,互相合作,互相包容,共同分享。

二、师生互动强调以信息互动为本位

网络情境下的师生互动由于其环境的虚拟性、平台的开放性和时空的非局限性、交流的不定向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只是以单纯的知识理论为归依,而是以丰富而完善的信息资源为本位来进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其场景和时间的限制性,获得的大多是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教师也只能在只言片语的敏感之间发现学生的学习以外的生活信息。而在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互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可以突破知识的局限,从而可以让教师更为全方位的来认识、了解学生,从而能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能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教师,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能够让学生更贴近教师的步伐,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一致性。

三、师生互动以交流性为基本特征

人类本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渴望在集体内与其它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知识交流只是教学的表象与媒介,思想交流才是教学的核心与本质。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最终会引发双方思想的接触、撞击甚至是迸发,从而在分享他人的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个人思想的快速成长。

在传统课堂上,语言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而网络平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适合师生互动的虚拟空间,比如教师博客、学习社区等。在网络空间里,教师可以有序安排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活动等,让所有学生在课堂内外进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自主探究教学氛围。在轻松环境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相互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分组操作,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观察与探究能力、在对比与交流中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互动以开放性参与为特点

网络因为其平台的开放性,其参与者也突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群体局限。在传统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的参与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对象,而在网络平台上却可以有第三者或者第四者等等。比如建立家校互动联系系统,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呈现于家长面前,使家长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实在在地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动向,及时地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在校内能够了解学生的动态,而且利用网络通过家长也可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师生互动以情感互动为最终归依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而教学,首先是人学,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只是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连结、沟通与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完成了其教学任务,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学生也获得了成长与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对信息环境的调控不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调控,而更应该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在网络情境下的教学改变了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网络情境下的师生互动促进了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的转变,推动了不对等的交流向平等的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创新、创造转变,最重要的是它使学生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因此,教学是一个以知识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需要其他相关的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课堂内外、网络上下,教师、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互动、有效的互动,从而使教学“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

上一篇:《红豆词》英译赏评 下一篇:高尔基,折断翅膀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