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生素K及其临床新应用

时间:2022-06-03 06:40:21

浅谈维生素K及其临床新应用

【关键词】维生素K;临床

1概述

1.1定义维生素K(英文vitamink)是一组抗出血活性的化合物,是2—甲基,4—奈醌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包括指溶性维生素K1、维生素K2和水溶性维生素K3、维生素K4。

1.2性质维生素K1呈油状,维生素K2是黄色晶体,溶点52℃-54℃,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及醚等有机溶剂。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是人工合成的水溶物质,化学性质稳定,能耐热耐酸,但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

2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

2.1维生素K控制着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转变加速因子前体)Ⅸ(cnvisma5)因子,为血浆促凝血酶原成份,ⅹ(stuan)因子在肝内合成。

2.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蛋白质C,蛋白质S和蛋白质Z,蛋白质C和蛋白质S是促凝血素,正常骨骼中代谢所需的两种骨基质蛋白质是维生素K依赖的,维生素K的两种蛋白质是骨钙素(BGP)和基质蛋白(MGP)钙结合蛋白对调节骨和肌体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对骨刺、动脉硬化钙斑及组织钙沉积硬化有清洁剂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

2.3羧化反应和维生素K循环,这是维生素K的利用途径,大剂量的维生素K(1-10mg)能克服香豆素的阻断,它是通过肝脏还原酶再生维生素K氢醌。

2.4维生素K溶于线粒体膜的类脂中,起着电子转移作用,维生素K被体酶还原而产生的半氢醌自由基,阻止细胞增殖,并能提高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可作为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剂使用。

2.5维生素K有选择性直接松弛平滑肌,同时对乙酰胆硷引起的平滑肌收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的效果,并能增强水杨酸和吗啡药物的镇静镇痛效果。

3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

3.1用于止血

3.1.1维生素K缺乏对饮食影响尤为突出,可导致进食困难或不能进食,严重导致阻塞胆道,慢性腹泻所致吸收不良综合征,长期使用抗生素致内源性合成减少,此时应补充维生素K1或维生素K3。

3.1.2肝脏疾病重症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变及晚期肝癌等由于肝功能受损,加之维生素K摄入吸收及利用障碍,肝脏不能合成正常量的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此时应给予维生素K1。

3.1.3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双香豆素,水杨酸类抗凝药物治疗过量发生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大量维生素K对抗。

3.1.4新生儿出血症出生后2-7天的新生儿新生儿凝血酶原缺乏,通常给予维生素K10.1mg肌注,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出血症。

3.1.5敌鼠钠中毒敌鼠钠可能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使凝血因子合成受阻,维生素K是特效解毒剂。

3.2止咳平喘(3.4)

3.2.1支气管哮喘有报道维生素K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均为曾用激素氨茶硷等治疗效果欠佳者,用维生素K双肺俞穴注射4-12mg/次,每日1-2次,连用两周为一疗程,在两年随访中,119例均未复发,治愈率为99.2%。

3.2.2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王华等252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维生素K1肌肉注射,结果:显效60%,有效30.9%,无效9.1%,总有效率90.9%。

3.2.3百日咳百日咳患者30例,服用维生素K进行治疗,治疗五天起日痉咳小于3次为显效作为疗效标准,其中15列治疗7天日痉咳小于4次,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早期用药效果较好。

3.2.4雾化吸入维生素K雾化后,形成5微毫以下的雾滴,可直接达毛细支气管,直接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通换气功能,缓解喘憋。

3.3解除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腹痛大量实践证明,维生素K对离体肠肌自发性收缩及乙酰胆硷引起的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4其它疼痛

3.4.1血管神经性头痛赵设林以维生素K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3例,病程一年以上者47例,1-3年者18例,三年以上者8例,对治愈者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

3.4.2关节炎及非平滑肌组织疼痛维生素K制剂局部用于关节疾病,挫伤、扭伤、增生性关节疾病等有较好的缓解疼痛和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并能加强水杨酸类药物止痛、消炎的作用。

3.4.3肿瘤性疼痛陈斌等应用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癌性疼痛56例,其中Ⅰ级疼痛22例,Ⅱ级疼痛26例,Ⅲ级疼痛8例。

3.4.4功能性痛经维生素K治疗痛经与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离体子宫收缩作用降低。

3.4.5呃逆呃逆是一种非特异的膈肌痉挛现象,宋海波穴位注射维生素K治疗呃逆11例,既有针刺又有药物疗效,使膈肌痉挛缓解。

3.4.6肠炎维生素K能增加胃肠黏膜细胞ATP含量,增加胃肠黏膜的主动吸收,类氢化可的松作用可减轻黏膜炎症,加速黏膜修复。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满意效果。

4不良反应

维生素K制剂毒性较低,其不良反应有维生素K1静注过快时可出现颜面潮红、出汗、胸闷症状,因此常用肌注方法给药,维生素K3、维生素K4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新生儿可诱发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对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特异质病人可诱发溶血性贫血。个别可出现过敏反应,重症肝炎患者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

参考文献

[1]黄天俊,等.中华医学杂志,1974,54:716.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3]罗裕绰.实用内科杂志,1981(6):307.

[4]张才.实用内科杂志,1982(3):151.

[5]王华,赵宝珍,高景化.维生素K1在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中镇咳止喘作用.中国急救医学,1992,12(6):43-44.

[6]林峰.浙江医学,1983,5(6):55.

[7]柳丽华,潘洁.维生素K3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管炎疗效观察.护理学杂志,1997,12(1)5.

[8]张庆浮.维生素K3治疗平滑痉挛疼痛1100例疗效观察中级医刊,1991,26(6):35.

[9]赵设林.山东医药,1983(8):27.

[10]徐叔云.中华医学杂志,1979(1):59.

[11]陈斌,孙纪萍.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癌性腹痛56例.中西结合杂志,1990,10(6):378.

[12]宋海波.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1例.实用医学杂志,1991,7(3):156.

[13]张小平.维生素K3和消炎痛保留灌肠治疗秋季腹泻69例.实用医学杂志,1991,6(5):46.

[14]孙定人,王士凡,王功立,等.药物不良反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87.

上一篇:血清CRP测定对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判断 下一篇:自体表皮移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稳定期白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