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教学 促进教师成长

时间:2022-06-03 10:36:41

关注细节教学 促进教师成长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的设计是细节问题;一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细节问题;一个知识点形成过程是细节问题;如何面对学生思维的错漏是细节问题;面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教师出现的一次“尴尬”是细节问题;教师的一种表情、一句评价、一个动作等都是细节问题……对这些细节问题的教学有些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课内动态生成的,取决于教师在课堂的临场发挥。细节虽小,然而细节却能决定课堂的成败。关注课堂的细节,才能促使我们教师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关注细节教学

细节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细节虽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本文将在教学细节在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细节是可以设计的

教学细节是可以设计,也是需要设计的,它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个问题的设计是细节问题;一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细节问题;一个知识点形成过程是细节问题。

1.问题设计是细节问题

我们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这样的问题设计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2.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细节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及时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 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

(2)交流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如: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份天数特别少?每四年里为什么有一个闰年呢?等等。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

A、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同时说明: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

B、探究:为什么月份有大小?大小月是如何规定的?

(4)探究: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呢?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探究正是因为一年比365天约多6小时,每四年约多出一天来,因此规定每四年一闰。可是这样每四百年又会亏三天,所以规定每百年不闰,四百年才又闰。

(5)各种形式的练习。

这样的设计围绕着学生所想、所惑展开,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发人思考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它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法则和定理的逻辑基础。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在教学方式上往往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的概念,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如何能够预设知识形成的情景,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细节是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捕捉教学细节上,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微不足道、“忽略不计”,而这些大师们却以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及时地发现与捕捉,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常常把这些教学细节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句赞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上课时,老师的一句赞扬,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善于多角度鼓励性地评价学生,对于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励性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很快会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好习惯,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一处“错误”--激发学生兴趣

记得有一次练习课我将3600÷60+64+36错写成了3600÷60-64+36因为是练习课,我也没仔细看就让学生们各自独立完成了。不一会儿,底下就开始窃窃私语,后来,一个学生忍不住举手说:“老师,这道题不能做,3600÷60=60,根本减不够64。”我拿题目一看,原来是抄错了。本想把题目改回来,不过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试着想想办法。思考片刻后,我说:“你们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把中间的减号改成加号。”

生2:“也可以改一下题目中的数字,把64改小些。”

师:“大家的想法不错,可如果要使答案不变,应该怎么改呢?”

生3:“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把+36放在-76的前面,先做加再做减。”

生4:“老师,我们还可以给64和36添括号,再根据括号前面是减法,把+变成-。也就是像简便运算一样计算就行了。”

顿时,大家豁然开朗。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有时候也可以设计一点故意的“错误”,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处意外--让课堂更精彩

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应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把这“意外”及时纳入教学当中,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一节一年级的计算课,一个学生把23-5算成了22。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对!不对!”。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请答错的学生坐下,而是很亲切地对他说:“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反应过来了:“个位3-5不够减,我就直接反过来用5-3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教师说:“反过来算也有道理呀!”同学们都有些奇怪,教师接着说:“瞧,5-3得2,说明3-5还欠2个,咱们从20里还上欠的这2个,得18就对了!”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们听明白了,答错的学生也不再那么不好意思,点点头坐下了。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开发、利用。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最后,我要说:任何一节精彩的课堂都是每一个细节教学上精益求精的结果,让我们都关注细节教学,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也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钱希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宁波出版社 2008

张晓红《小学数学课堂要关注细节》教育创新学刊 2013

教育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谈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