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时间:2022-06-02 07:46:49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摘 要:在新一轮的军事装备竞赛中,信息化已经成为装备保障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着眼于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内涵及特征及内容进行了大致地阐述,并就我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要点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装备保障;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13-02

信息化建设使现代装备保障摆脱了传统的形态以及模式,纵观国际军事装备保障的发展,我们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毫无疑问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装备保障作为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网络化、智能化的作战方式中,也必须能够适应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的产生。目前,我国各级装备管理部门紧追时展的步伐,基本建成了能够独立运行、覆盖各类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比来看,我国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起步阶段,要实现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还需要一段艰难的历程。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呈现出崭新的作战模式和手段,如作战指导强调体系破坏,作战力量追求高科技手段,交战方式也避免了直接碰触,而打“隐形战”。加快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关系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关系到我军在现代化的全球军备竞赛中能否脱颖而出,实现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作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强度也直接影响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新时期的武装装备如果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新特征,便形同虚设,在作战中难以发挥出任何作用。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强调以装备保障信息化带动装备保障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利用信息化的装备保障指挥和带动武装管理、物资器材供应、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最终实现完整、系统的保障理论体系和模式,实现武装保障的彻底变革。[1]目前,我军正处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其中推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实现机械战略转型,具有至关的作用。

二、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含义

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含义大体可概述为:以国家、国防和军事科研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装备保障信息搜集、存储、处理、传输、使用以及情况反馈的自动化和一体化,这样既可提高装备保障决策、指挥、协调以及控制水平,实现装备保障的精确、智能、高效,又能使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的公开和透明。[2]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系统、广泛的运用在装备保障领域中,随之大规模、高效率的开发和利用与军事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资源,将装备保障整体效能最大化发挥,全面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的一个过程。

(二)装备保障信息化的特征

1、智能化。是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相关领域的成果和科学家经验,开发装备保障智能系统。装备保障系统“智能”,重点在于军事信息软件的开发,能够自动进行信息的分类、统计、处理,确立最佳保障方案。[3]武装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信息处理系统、故障自动化诊断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武装保障方面的具体应用。智能化运用在战场上,能够强而有力的保障作战力量,协调各方面的运转情况,对保障物资的需求进行预测等,使得装备保障的指挥更加科学。2、标准化。信息化使得武装保障的信息能最大程度实现共享。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标准,使其标准化和规范化,能有效防止某些环节的突发事故对装备系统内部数据存储和交换、系统内部资料传递、不同领域系统的链接造成的影响。3、网络化。一个覆盖面广的网络化系统能使基地保障、机动保障和技术支援保障等多种保障模式有效进行衔接,帮助构成一个综合保障网络,能极大提高指挥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以及集中化管理水平。4、经济化。信息技术大规模的应用,能极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为装备保障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体现了装备保障的经济性特征。

三、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重视装备保障

从近几年,国际爆发的几次局部地区战争来看,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绝对是信息化的战争。现代战争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战双方在装备保障方面的隐形较量。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模式还是手段,都急需改革且重新洗牌。如今,加速实现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各个国家军事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首先应对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意识到把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军事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来,与整个军事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4]因此,在制定技术与装备发展计划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与技术保障装备纳入整个发展规划中来,实现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与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注重装备保障理论与技术的创新

装备保障信息化作为装备保障建设的一个全新模式,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做坚强的后盾。着眼于未来国际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我军装备保障要实现信息化,必须立足于实际,首先从理论上了解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对装备保障领域内容及其影响进行深刻、彻底的分析。其次,透析国际信息化战争作战手段、作战模式以及武装保障方式及方法等,在纵观国内外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先进的技术保障装备和系统。[5]目前,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军装备保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主,长期以来会形成严重的技术依赖。因此,我们应注重装备保障理论与技术的自主创新。

(三)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人员信息化素质

实现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最紧要的不是急于更新设备、技术创新、软件升级等分,我军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学习,即彻底地在全军普及信息化知识。要有效做到这一点,第一步要向全体人员普及信息化的内涵极其特征和要求;信息化对武装保障乃至全军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如何实现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全军都从本质上理解了信息化,才能齐心协力把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做好。其次,要注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装备保障信息化不仅仅只代表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资源重组,使传统的、落后的、低效的管理模式向当今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转变,代表了武装保障国际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四)加大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充分发挥军各事院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工程。各大军事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授课、培训等方面,充实军事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提高装备保障的信息素养,大力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装备信息人才。其次,各大院校应面向部队切实需求,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和学历层次,使学员能熟悉装备信息理论,提高他们信息化作战的能力。第三,加强人才的实践锻炼。部队可利用各种军事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培养装备保障人员在实战演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装备保障方法的同时不断精益求精,成为信息技术的能手。

结语: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为实现我国军事改革,伴随着全球军备竞赛信息化的发展步伐而产生的一项重大军事举措。只有对装备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刻的思想认识,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全面的技术分析,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只有积极适应信息化作战的要求,实现装备保障信息的高效运转,才能最终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三亚市91868部队

参考文献:

[1]孟世强.按照科学发展观谋划部队建设[J].人民武警,2005(5).

[2]罗家声.装备技术保障发展的必由之路[J].装备,2006,3.

[3]贺波,刘晓东.论保障装备体系发展的趋势与建设思路[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4]曾德福.适应信息化作战要求积极推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装备,2007.

[5]张振忠.装备保障信息化研究初探[J].装甲兵工程学报,2009(3):13-17.

上一篇:关于通过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浅析 下一篇: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的相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