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良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时间:2022-06-02 04:14:37

构建教师良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在《教师需要良性流动》一文中,笔者谈到了教师无序流动的现象带来的问题,探讨了促进教师良性流动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学校全面认识和把握教师良性流动的三条规律。本文进一步探讨构建教师良性流动的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学校主要应构建如下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一是“来去自由”机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流动不能是无序的、盲目的,它应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原则。“来去自由”也只限于发展性的有益流动,以促进学校办学效益提高为指向。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呈现动态中的平衡状态,才能形成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优势。因此,学校要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条件来吸引维持自己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教师,在“来去自由”中流进来、留下来。为此,学校应该建立一种能够科学引导“来去自由”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师流动的分层管理机制,保证流动的有序性和管理的实效。“来去自由”的流动机制建立后,学校和教师都会对流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扭转无序盲目流动的不合理现象。

二是“信息化”机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手段,一个教师身处原学校就可将其智力、知识等资源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学校,从而实现“教师”与“智力”相对分离的流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智力资源及其作用,完全可以通过符号化、信号化、数字化实现间接流动,尤其是作为智力资源的直接派生或衍生资源,如新教法、新思想、新知识等,更是可以离开教师而独立流动的。这种流动可称之为教师资源的“信息化流动”。因此,学校要改革重“引人”、轻“引智”,以及引进教师方式单一化甚至为引进教师而引进教师的做法。真正认识到无论教师资源以何种内容和形式流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师资源作用的最大发挥。对教师资源需求者来说,真正或最终目的在于得到教师的“智力资源”,而不是教师本身。对教师资源供给者来说,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其教师资源作用的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相应的回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教师流动最重要的是“智力流动”,而不是“人员流动”。

三是“柔性化”机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逐步改革和我国劳动者全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知识、教育价值的充分凸显,教师流动的硬约束软化,使教师流动出现了诸多新特点。以往人们认为,只有变更工作单位并变更隶属关系的流动才是流动,而现在教师流动类型已经多样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灵活多样的趋势。目前,既有变更又有不变更隶属关系的流动;既有变更又有不变更岗位、专业、工作类别的流动;既有工作时期较长的长期性流动,又有短期、临时性流动;既有一定时期内工作不间断的连续性流动,又有间歇性流动;既有合同契约式流动,又有非契约式流动;既有单一型流动,又有复合型、结合型流动(如教师同教学资源一体流动),等等。以上类型的流动中不少属于柔性流动,它是突破传统体制下单一化的刚性流动机制,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柔性化”流动机制。

四是“三个留人”机制。在学校师资管理中,“三个留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事业留人是稳定教师的前提,是第一位的。它强调的是以事业为立身之本,体现了事业第一的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事业放在首位。如果丢了事业,何谈留人,留人又有何用?感情留人是稳定教师的基础,强调的是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尊重教师、爱惜教师、信任教师的优良风尚,在学校和教师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职业忠诚。待遇留人是稳定教师的必要条件,通过待遇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实际价值。学校构建“三个留人”的教师流动机制,一定要坚持全面的、辩证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一方面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用待遇留人,而不讲用事业留人,忽视感情留人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只讲用事业和感情留人,而舍不得用待遇留人的倾向。只要辩证处理好“三个留人”的关系,没有教师可以有教师,有了教师也能人尽其才而留住教师。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上一篇:梁晓:在“怕”与“忧”中不断警醒 下一篇:谢华蓉:挫败催人悟,静思促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