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及社会评价研究

时间:2022-06-02 10:09:48

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及社会评价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同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及社会评价研究,提出相应措施,切实有效促进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就业环境;就业能力;社会评价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2009年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90万,而与之相对的是全国平均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由2002年的80%下降到68%左右。逐年增加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了尖锐矛盾,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制度及就业市场呈现系列新的特征[1]。

一、地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就业质量和数量出现逐年降低趋势,与其他类毕业生相比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成为最显著的特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不大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基本稳定,就业层次逐渐向基层和边远地区发展,同时大部分非师范生涌入教师职业,而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在非教育系统就业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作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及时而充分地就业,既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师范院校亟需解决的难点[2]。

二、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及其原因

1.地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环境及社会评价发生变化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规模不断发展,基层教育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和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全国高考实行“3+综合”以来,市场需求更偏重于语、数、外,其他小科类专业需求量大幅下降,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增加也使得用人单位“唯学历观”,而教师“职业寿命”相对较长,使得师范类毕业生需求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一般都集中在发达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不属于“211工程”和国家重点院校,在本省高等院校整体排名也处在中等水平,这就使得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和社会评价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适龄儿童数量的减少也使得中小学学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很多地区教师岗位“逢进必考”,而各地招考时间不统一、招考信息时间和渠道不够明朗,使得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加曲折,就业成本明显加大。特别是非师范类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也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到教育领域工作政策的实施,为了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用人单位更愿意引进综合类特别是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迫于就业压力,综合类高校毕业生也日益看好教师职业,他们的加入“挤占”了原本属于师范生的工作岗位,这无疑加剧了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3]。

2.地方师范类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缺失

受应试教育影响,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在校生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而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师范类专业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职业目标模糊。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类课程比例太少,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了解甚少。学生教学实践环节不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缺少班主任、学校行政管理、课外辅导的教育实习,使得一些师范生组织能力和师范技能不强,很难胜任教师职业岗位[4]。

3.地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经历了高考和高等教育的部分高校毕业生对经济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一定的抵制情绪,价值取向倾斜于发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到一般的县区也盯着县重点中学和待遇较好的学校,对郊区、农村等边远地区不屑一顾,在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反差。由于师范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思维定势,就业观念陈旧,职业目标倾向于教师,一旦教师职业求职不成功,就业目标转向其他行业时缺少竞争意识,由于没有该行业求职相关技能而焦虑自卑,没有自信心,导致就业道路曲折。一部分毕业生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夸大就业压力,以客观条件为借口找不到合适工作而放弃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意志品质薄弱,以继续“考研”为“目标”,逃避现实、逃避就业。这都体现出了师范类毕业生心态失衡、缺少求职经验和应聘技巧的软肋。

三、提升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对策

1.着力构建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切实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改进以辅导员为主题的就业指导队伍,引进就业指导经验丰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深入和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优秀中学名师,明确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应用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才。辅导员队伍对就业指导对象的自身条件、职业目标等基本情况较为了解,负责帮助对学生自身条件的分析和职业目标的认定,教育专家负责学生的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学名师负责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布局科学的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队伍体系。对学生自身条件和职业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系统的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和中学教学实践训练,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切实有效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2.准确定位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培养目标,更新教学观念和毕业生就业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推进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符合基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现代化师资力量,明确为中小学教育和国家提出重点发展的基础教育提供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基层教育的需求。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教育第一线,到适合自己岗位发挥自身优势、建功立业,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指导思想,促进毕业生就业。

3.积极推进地方师范院校见习、实训制度,以“职业试穿”提升教师教育技能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院校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练就师范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地方师范院校要确保师范类本科生教育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积极探索“顶岗实习”模式,真正做到让毕业生“职业试穿”,提前熟悉将来的职业环境,在中小学承担正式老师的工作职责,包括课堂上课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工作实习,使毕业生受到全面锻炼,对中小学教育有深入的认识,培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初步具备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大学生暑期支教也是师范生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每年都要组织大量志愿者到农村、艰苦地区进行暑期支教活动。青年学生在奉献自己、升华人格、体现价值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战胜困难、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教师技能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4.努力拓宽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2012年7月,总理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应积极主动掌握各级政府关于毕业生政策,加强宣传国家鼓励和引导的“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政策信息。“走出去、请进来”,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及早了解各地市政府、教育局、学校、师资引进情况,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毕业校友力量,积极开拓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跨入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会持续旺盛,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环境和社会评价做出科学判断和分析,加快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工作体系,本着“以人文本、以生为本”的态度,才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有效促进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孙万东,梁淑艳.师范专业毕业生能力提升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2]伍光辉.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5)

[3]王玉芬.论地方师范院校的就业与就业指导[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82-83.

[4]段丹东.师范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

作者简介:刘振中(1980—),现供职于洛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上一篇:2000点的逆袭 下一篇:A股公司的市值管理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