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

时间:2022-06-02 09:24:55

浅谈《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

【摘 要】柏拉图是西方社会第一个论述正义问题的思想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国》可被视为一部《正义论》,因此研究西方政治学中的正义问题理应从《理想国》入手。文章将在《理想国》的成书背景之下,介绍当时所盛行的一些正义概念,继而分析柏拉图所提出的正义摹本,最后对柏拉图的正义观进行辩证分析。

【关键词】理想国;城邦正义;个人正义;柏拉图;类比

一、《理想国》成书背景分析

(一)家庭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大贵族奴隶主家庭,他的父亲克里斯通和母亲克里提俄涅均出自十分显赫的家族。柏拉图幼年丧父,后母亲改嫁,继父皮里兰佩斯与建设民主政体的杰出政治家伯利克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柏拉图受过极其良好的教育,也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对政治怀有浓厚的兴趣。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便与政治联系紧密,也是形成他后来政治观念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时代背景

《理想国》成书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二十年左右,当时的交战双方是代表贵族专制的斯巴达和代表平民民主的雅典,这场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收场。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各城邦内战乱频繁,贫富矛盾难以调和,使得雅典和斯巴达均受到重创,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当时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并不统一,政权更迭变动使柏拉图对现实政治感到失望,进而开始对社会制度、正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

(三)苏格拉底之死与“洞穴之喻”

《理想国》一书以苏格拉底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这对柏拉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彻底改变了他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看法。

在《理想国》一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假说――“洞穴之喻”。它描述了一个一直被困在洞穴之中只能看到影子的囚徒偶然被带出洞穴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世界的渺小和认知的贫乏,但当他是复回洞中告诉他的囚徒同伴们他所看见的一切,他的囚徒同伴却并不相信,甚至想把那个带他出洞的人杀掉。柏拉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哲学理念,同时也暗喻了苏格拉底之死。

二、三种盛行的正义观

(一)克法洛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克法洛斯是一位居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年迈且富有的商人。克法洛斯认为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富有最大的好处在于“当他到另一世界去的时候,他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于是柏拉图总结克洛法斯的正义观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继而反驳道,“如果一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将武器交给你,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那么这时将武器交还给他倒是不正义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有话实说,有债照还”便并非是正义的定义。

(二)玻勒马霍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玻勒马霍斯是克洛法斯的儿子,在克洛法斯的观点被柏拉图驳倒以后,玻勒马霍斯就继承了这场关于正义的辩论。玻勒马霍斯将正义解释为:“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譬如,在有人生病时,医生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在航海遇到风险时,舵手能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于是柏拉图指出,“如果正义在平时没有用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此外,我们也并不能准确地辨别谁是友人,谁是敌人。所以,这个观点并不能成立。

(三)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色拉叙马霍斯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而这种正义观也是当时智者派比较盛行的观念。柏拉图首先指出,正义与强者的利益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是对立的。统治者,即强者并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他们在立法时,既有可能立对的法,从而符合自身的利益;也有可能立错的法,从而损害自身的利益。这里正义与强者的利益便发生了冲突。其次,柏拉图也表明,“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只要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下属老百姓的利益。”

三、柏拉图的正义观

(一)城邦正义

柏拉图将城邦正义比作“大字”,他认为远处的“大字”更容易看清楚,因此,城邦正义是被率先拿来探讨的。柏拉图对于城邦正义的定义是构建在个人禀赋理论与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将国家公民划分为统治阶层、武士阶层、生产阶层,同时也指出一个城邦应具有四种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智慧是一种用来谋划国家大事,改进国家对内对外关系的美德,它是统治阶层应具备的美德;勇敢则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它是武士阶层应具备的美德;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节制是每个阶层都应具备的美德;正义在这四种美德中处于统帅地位,它要让城邦中的公民“做自己分内的事”,只有每个阶层之间不僭越,才能维护城邦之间的另外三种美德,从而实现城邦内部的正确分工以及各部分的和谐。

(二)个人正义

柏拉图将个人正义比作“小字”。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而人的灵魂也应具有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智慧会让灵魂自我反省,摆脱障碍,获得独立,它对应于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勇敢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敢于做理智鼓励和支持的事,它要听从理性的教导,它对应于人的灵魂中的激情部分。节制是人的理性对于欲望的一种控制,它对应于人的灵魂中的欲望部分。正义的作用就是让灵魂中三个部分和谐共处。

四、对柏拉图正义观的思考

(一)柏拉图正义观的历史价值

1.对正义问题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在柏拉图之前,有关正义的论题都是相当零散的、不全面的。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开篇,即将“正义”的话题引入观众的视野,此后的几番精彩辩论也围绕“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而展开。

柏拉图在书中给出了自己对于正义的定义:一是城邦正义;二是个人正义。随后,他不仅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而且对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如何实现?”的问题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认为,柏拉图对于正义的阐述是系统的、较为全面的。

2.重视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正义的一个有力途径。作为实现城邦正义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问题在《理想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正义是每个人先天就具备的,但是需要用教育来唤醒正义,从而将正义激发出来。他同时也指出,城邦内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年幼时便接受教育,而不只是贵族。柏拉图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这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是值得当今世界反复思考与研究的。

(二)柏拉图正义观所存在的问题

1.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类比存在问题。首先,“大字”与“小字”的比喻只是柏拉图一厢情愿的说法,他并没有给这种说法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于“为什么城邦正义是‘大字’?”,“为什么个人正义是‘小字’?”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含糊其词的。其次,柏拉图对于个人灵魂的三分结构的划分也并不科学,人的灵魂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概念,并不能简简单单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因为在现实的情况下种种设想都是不能够成立的。

2.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存在问题。柏拉图亲眼目睹了雅典民主由“黄金时代”走向衰落,深知这种政治制度的弊端,因此他主张哲学王当政,崇尚精英治国。但是,哲学王当政的实质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人治”思想。实际上,柏拉图在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中,也曾指出,“统治者是会犯错误的。”那么,哲学王显然也会犯错误。而且,世界各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由“法治”取代“人治”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所以,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存在问题的。

五、结语

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话题,它值得人类世世代代不断探索与研究。作为西方政治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第一个系统阐述正义问题的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研究正义话题所必读的著作。不能忽视的是,柏拉图的一系列观点是建立在古希腊城邦统治这个条件之下的,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构建符合时展趋势的正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龚.论《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D].重庆大学,2012.

[3] 杨书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

上一篇:边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下一篇:论欧盟东扩的安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