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的双轨

时间:2022-06-02 03:37:03

养老的双轨

近期,“延迟退休”是否成为一个结论尚未清晰,但其背后一个遗留了多年的老问题“养老金的双轨制”却有被忽略之嫌。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因为经济改革冲击了原先的社保制度,便开始逐步将企业职工的社保交由市场解决,国家只埋单公务员、事业单位系统的那一部分尚在体制内的人员。这一“双轨制”在形成之后,其差别在本世纪初开始有了鲜明的体现。尽管从2004年开始至今,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已经连续八年上调,但无奈公务员的养老金上调步子动辄数百上千,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为企业职工上调次数更多而得以缩小,反而因为机关单位人员一次次上调幅度较大,导致两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按照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广君的说法,“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是企业退休职工的近3倍。”

但是,上述差距还不是两套制度区别的全部,从《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这意味着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而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能达到80%-90%。更需强调的是,“双轨制”对于公务员的“魅力”在于,个人完全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而对于企业职工的“负担”则在于,每个月都必须从自己的工资中划出一部分进入社保账户。甚至,在全国统一社保服务之前,如果你因为工作流动跨越省市,个人的养老保障很可能就沦为空谈。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是这样严重失之公平的制度,却依然有官员在为之辩护。其中的一个理由竟然是,公务员一旦离职属于“净身出户”,连基本的保障都没有,二次择业成本很高。这样的情况当然不能说没有,但问题在于,相对于公务员系统极其稳定的职业生涯,离职的概率向来微乎其微,否则,也就不会有“铁饭碗”一说了。

国家提供的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项目之一,基本的原则在于均等化。如果个体从市场上收获养老金回报而产生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从政府手中拿到的养老金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意味着政策本身严重违反了公平的原则。毕竟,双轨制存在越久,就越容易被描绘成社会不公的一个典型符号,这个符号深刻地刻在了公务员与普通企业职工身上,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力量。

在最近深圳市公布的《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显示,今年深圳将力推22个改革项目,其中就包括了研究探索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具体地看政策变化,发现这一套制度很好地游移在两种制度之间。此次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对象,正是全市1800名聘任制公务员,而非全体公务员。为他们所购买养老保险的标准为每月工资的18%,其中单位缴10%,个人缴8%。购买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缴费工资的1%,由单位缴纳。另外,考核合格的,由财政每月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交职业年金,待退休后领取,根据2008年出台的方案,缴交比例暂定为8%。

这一方案当然可以说“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统一,又体现了公务员职业特点”,不难看出,在待遇标准上,该方案看齐的是现有公务员标准,而在制度外壳上,则与企业职工的制度相通。以笔者之见,这样的改革很难说没有任何进步,毕竟,聘任制公务员的确开始自己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从保护改革的先行者的角度出发,如果舆论对于改革者吹毛求疵过多,反倒不一定利于改革的推行。

不过,改革走样总是容易的,在仅仅存在一些舆论压力,而无具体推动力量的情况下,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期许往往会落空。也正是如此,回到深圳的改革,笔者在给予一定肯定的前提下,必须指出,只有更为细化地去关注改革,更为持续地追踪改革,终结双轨制的日子才能尽早到来。

上一篇:贵屿:救赎来临? 下一篇:c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