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生态研究

时间:2022-06-01 08:37:26

艺术市场生态研究

摘要:艺术市场生态应该从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三个环节来深入研究。艺术生产的生态系是一种生态林模式,艺术流通的生态系构成生态眼模式,艺术消费的生态系表现为生态蝶模式。当代艺术市场生态应该是建立在传统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社会生态,而上述三种市场生态模式的有机组合既包含了艺术自然生态,更是艺术社会生态的主体。

关键词:艺术市场;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学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140年左右,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在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时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一百多年来,生态观已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学、生物学的概念,它已变成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世界的系统观和方法论,在此背景下,艺术市场的生态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但艺术市场生态理论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艺术市场生态体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范式,艺术市场生态学又当如何有效发展等疑问开始困扰我们。

一、艺术生态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的早期,人类已经有朴素的生态意识了,只是中途遭遇了复杂的社会变革以及现代工业化的强烈冲击,生态观的悠久传统被摧毁得支离破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人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明、与四时同序,体现了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世间生命同生共息的自然规律。另外,由于“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才有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而“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则更明白地说明了人产生于天地之间,是无为自然之力的物化。事实上“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关女德善怨”的移情心外、物照神内的艺术手法在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在艺术创作中的实践性应用,中国的哲学、中国的艺术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连、相辉映正是中国人的感情贴近自然世界而又无限关注自然生命的反映。陶渊明的乡村静守、独望南山;李白的蓬莱仙游、天山神会;李渔的舟中闲情、湖上野意都堪称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融身自然、情系山河的典范。

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冲击甚至撕裂了人类传统的文化艺术生态观。毫无疑问,以消耗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断定文明程度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会过多考虑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科技与环境的关系的。急剧膨胀的工业文明在大量消耗了自然资源之后也顺带毁灭了人类艺术生态曾经无比美好的理想。

当我们推开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这扇门,所见所闻只能令我们瞠目结舌:

1994年,徐冰的《文化动物》――作者在公猪身上印上英文,在母猪身上印上中文,并在注射过催情剂后,将它们置身于一个铺满了中文文献的圈子里当众。

2000年,在西安的《与水同在》行为艺术集群展上,有一个作品叫《鱼・行者》――作者把六个装有清水和金鱼的鱼缸漂浮在肮脏的河面上,作者用弩将其一一击碎,任金鱼在脏水里自取灭亡。

2000年,南京《人・动物:唯美与暧昧》行为艺术展――一具从屠宰场运来的刚宰杀、还在流淌鲜血的整牛躯体摆放在展览现场,作者出场钻进牛肚子,随后又血淋淋地钻出牛肚子。

2001年,第四届深圳当代艺术展――有人将10吨苹果倾人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水池中,试图来演绎“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

2002年,朱昱的《复活节快乐》――作者将一头活猪的胸膛打开,露出跳动的心脏,然后再缝合好,作者本不打算猪死,最终猪还是在惨叫声里死了。

2002年,北京“行为与装置艺术”展――作者用放大的高强光灼烧一只被剥了皮的死狗的头部,高强镁光灼穿狗的头部和大脑之后作者故作深沉地说这一作品要向人们描述灵与肉的被毁灭。

2003年,朱昱的《食人》――作者弄来一个死婴的尸体,把他清炖之后煞有介事地大吃起来。同样也有人把自己的鲜血通过输液管输进婴儿标本的口中,场面异怪而令人发指。

2003年,在广东美术馆前――一伙自称是广州艺术生活小组的男女青年举起手中的利刃向一群被灌进白布袋内充当“祭品”的鸡捅去,在一阵鲜血横飞之后,袋中的鸡如数死亡。

毫无疑问,艺术传统的生态学理念与实践断裂的现象是令人痛心的。在艺术商品化、市场化繁荣的今天,如何勾勒当代的艺术市场生态系统并传播一种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重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试图从艺术市场的三大环节,即生产、流通、消费三个方面去构建艺术市场生态体系。

二、艺术市场生产的生态林

艺术生产应该是从投入、产出到收益回馈的全过程。在艺术生产的投入阶段,整个自然界以及整个社会其实都参与或提供了艺术生产所必须的能量:如科技提供了艺术生产所需的技术能,经济状况提供了艺术生产所需的资金能,政治给艺术家打上了阶级烙印从而为艺术生产提供了一种阶级能,教育为艺术生产提供了知识能。当然自然界也直接或间接为艺术生产提供了一种生物能,有学者认为是太阳决定了文化艺术的生产发展(董欣宾、郑奇的文化日心说),有学者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艺术的生产发展(丹纳的地理决定论),不管是太阳决定论还是地理决定论,它们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即自然环境提供了艺术生产的生物能。

社会各部类加上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艺术起源的种子层,在种子层合力决定下,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相继产生。如果认为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是从低级向高级的单线发展就犯了机械生物进化论的错误了,文化艺术的单线进化论不堪一驳,早在上个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已经完成了对文化进化论具有启迪性的辩驳工程,同时,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也提出了原始人思维的神秘性并且不无警醒地否定了现代社会对原始文明的妄加揣测。所以,我们认为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尽管在时间上有先后,但在空间上却相互借鉴、交错横生、携手共进,没有谁比谁更高级、没有谁比谁更有价值。于是,各类艺术构成的人类艺术林就此诞生,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四大艺术林种都参与了当代艺术市场的生产过程,并且各自都有成果产出,这种枝干体系是在自然、社会种子层的基础之上茁壮成长起来的,而且相互促逼、共同完善。四大艺术林种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它们的市场功能同等重要。

不管什么种类的艺术,它都应该具备五大功能:观照生命的认识性、感怀教化的政教性、投资获益的 商品性、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开发智识的启迪性,这些是艺术市场贡献给人类丰硕的果实。当然这些产品在包装上市之前是要经过艺术家或艺术企业鉴定的,负责任的艺术家或艺术生产企业绝不允许赝品、次品、残品流进市场。艺术果实通过形象化的表征(再现反映事物)影响(令人动摇或者反思)着世界的精神,最后改造(和优化人的旧有习惯)人们的思维和创造。

综上所述,艺术的生发机制实际构成了艺术市场上艺术生产的生态林,这种生态林我们可以用图一来表示。

三、艺术市场流通的生态眼

艺术市场流通的过程就像光线之对于眼睛接受传递的过程。首先,外界的光线到达眼睛的角膜和眼前房,它们对光线不作任何处理,是眼睛首先接触光线的保护层;光线随后到达虹膜,虹膜中央带有眼睛的重要部分――瞳孔,瞳孔(透光)通过虹膜(不透光)的自由伸缩调节大小,从而调节透过光线的多少;光线穿过虹膜上的瞳孔进入晶状体,晶状体就像一个凸透镜,通过改变自己的厚度对光线进行聚焦;聚焦后的光线穿过眼睛的玻璃体液将亮度适宜的物象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再将物象转化成神经信号传导给连接脑神经的视神经。于是,一次视觉感受过程就结束了。

艺术市场的流通过程极像眼睛对物象的视觉感受过程,艺术商品自产生起就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中介传播过程才能到达艺术消费者面前,这一中介传播过程与视觉感受过程一一对应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备的自生态系统。

艺术生产完成后,艺术产品首先必须由传媒接受并广而告之,传媒由于注重经济效益,所以对艺术商品的品质不加判别和考虑,这正如角膜和眼前房对光线的无条件接受一般。艺术批评和艺术鉴定却主要是对艺术产品的品质把关和鉴别的过程,艺术产品的高下、优劣经批评、鉴定之后决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正如虹膜、瞳孔对光线调节和选择的过程。艺术教育和市场培育随后充当了眼睛晶状体的作用,通过施教者的强行灌输和受教者的自发接受,从而对经批评和鉴定之后的艺术产品形成消费认同感和购买欲。这一过程就像晶状体通过改变自己的厚度来聚焦物象的大小、远近一样。有了消费认同感和购买欲才会导致市场商业机构和商业行为的兴盛,是艺术教育和市场培育带来了画廊、拍卖行、电影院、唱片公司等市场商业中介的繁荣,这些商业机构如同玻璃体液一般,既营养和保证了市场的繁盛,又加速了艺术产品向艺术消费者畅通无阻的传播。在艺术产品到达消费者之前,艺术管理义无返顾地充当了艺术交易过程、艺术产品质检最后把关人的角色,艺术管理旨在通过法律、规则、习俗、最优化原则来指导和规范艺术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去芜存精、除劣纳优,艺术管理正如视网膜的功能――复杂、敏感而又具有超强的处理、转化能力。经国家艺术管理程序检验过的艺术产品随后方能到达艺术消费者手中,这正如光线经视网膜处理后变成神经信号传递给视神经、脑神经一样,也就是说,艺术消费者其实就是具有无比消费欲求的“感觉神经系”,精神失落、精神需求使他们常常处于精神饥饿状态,正如视神经、脑神经渴望去看、去感受一样。这个社会生态体系构成了一种生态眼模式,如下图所示:

四、艺术市场消费的生态蝶

前面我们展示了艺术生产的生态林模式和艺术流通的生态眼模式,毫无疑问,艺术消费其实也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总的说来,笔者将从艺术消费主体、艺术消费客体、艺术消费内容三方面来构建艺术消费生态体系。艺术消费主体主要是指消费者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往往会经历消费选择、消费尝试、消费感受和消费定势四大步骤。其中,消费选择有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两种:主动花钱进行艺术享受叫主动消费选择;被动接受的消费行为如组织包场电影、演出赠票、城市公共雕塑、城市建筑的观赏等就是被动消费选择。消费尝试是在两种心理机能下完成的:有意识尝试、无意识尝试。消费者渴望进行的消费是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有意识消费尝试是主动消费选择的结果,既然是主动消费,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消费行为买单――支付艺术商品的价格;相反,无意识消费尝试多数由被动消费导致,没有欲望和目的、没有付出而在无意识中完成了一种艺术接受行为,如对所处城市的建筑、所居社区的公共设施等不可逃遁的耳濡目染。消费尝试会生成近乎两种的消费感受:愉悦和痛苦。精神愉悦的消费感受会促成消费者对此类艺术品的认可态度,相反,精神痛苦会促成消费者对此类艺术品的抵制意识,于是乎,消费依赖性或消费惯势会生成对应的消费定势:同类消费行为的加强或同类消费行为的削弱――追星族的表现就是一种行为加强的消费,而老年人对流行艺术的漠视就是一种行为削弱的消费。

艺术消费的客体分为艺术品、艺术信息和艺术服务三大类。其中,艺术品如书画、雕刻、文学书稿、音乐曲谱、工艺美术等是艺术实物载体;艺术信息如艺术评论、艺术商业广告、艺术新闻报道活动本身是艺术信息载体;艺术服务如艺术展览、艺术教育、艺术咨询活动是艺术知识载体。前述三大艺术载体承载的精神内涵、信息和知识本身就是艺术消费的内容。艺术消费内容是消费者想得到的精神体验,这种对消费内容的欲求又会刺激和促进艺术生产活动。艺术消费的四大步骤和消费客体、消费内容之间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呈现出蝴蝶状:

五、艺术市场生态的维度建立

艺术生态传统曾经的断裂虽然令人痛心,但今天我们重构艺术市场生态尚不算晚。笔者以为当代艺术市场作为艺术存在的主要场所和方式,构建艺术市场生态就等于为艺术生态学奠定了第一块最重要的基石,而从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三方面去勾勒艺术市场生态的整体框架基本符合社会运营规律。本文二、三、四节的内容实际是艺术市场生态分离式研究的三大段,这三大段聚集、整合之后就构成了整个艺术市场生态。三大段子生态中的每一个机构和局部都应当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个艺术市场总生态体系的崩溃和肢解。

传统的艺术生态观其实是一种自然生态学,它勾勒了“艺术一自然”二维依存的艺术发展观,在这样的二维发展观中艺术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同生共荣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一种共荣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经历了如下一个漫长时期才建立起来的:自然中心主义(原始自然时代)――人类中心主义(人造自然时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环保觉醒时代)――艺术与自然双中心主义(生态时代)。艺术自然生态观的思维方式辐射、扩展到社会学的领域就形成了“艺术――社会――自然”三维依存的艺术社会生态观,三者关系强调协调、合作、共存、共荣,而整体化一、和谐一致地发展目标是要依靠各环节、各部分的默契合作来推进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各环节、各部分的同生共荣正是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无论是三维、四维还是更多维世界的依存体系都是如此。换而言之,艺术市场生态当是“艺术一经济一自然”横向三维依存和“历史一当代一未来”纵向三维依存的交叉式多维空间。艺术的发展固然要依赖经济,而艺术市场同样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这一切都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的过度伤害必然招致人类自身生存的困难,这是同一时间上的“艺术一经济一自然”三体共赢原则。

艺术市场生态的发展毫无疑问还要建立在艺术生态传统的基础之上,认真研究古代艺术家和艺术所体现的朴素、纯真、成熟或不成熟的生态观,继承它、延续它、发展它。其实,古代的西方和中国艺术都非常关注天地万物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西方艺术中“天人对立”和中国艺术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追寻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相互依存:只是西方艺术家采取冷静的观照和实证,中国艺术家热衷于融入式的心神体验。无论西方冷静的观照还是中国心神的融入,艺术主观的动机都是希望自然更纯净、世界更绚丽、人类更幸福。所以,别让金钱和欲望控制了今天的艺术和灵魂,从传统中吸取古人的经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人类和世界的负责。艺术成为商品不可怕,但如果艺术完全被金钱左右了,人类灵魂的失范也就为时不晚了。在世俗功利蔓延、金钱和艺术对决、市场和自然冲突严重的时代,在历史和未来面前垂首沉思,或许能赢得“历史一当代一未来”在同一空间上的共赢。

上一篇:新媒体艺术论 下一篇:论中国戏曲表演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