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建“开心农场”说起

时间:2022-05-31 06:42:23

从校园建“开心农场”说起

去年上半年,刘国钧高职校的校园里建了一个三亩地的“开心农场”。植树节那天,还隆重举行了“春耕春播仪式”,有许多学生自称是校园“小农民”,“开心农场有点甜(田)”;还来了学校物业保安队伍里的许多“真农民”,他们担任技术指导,成了学生“农民”的“师傅”。学生们挽起衣袖,挥动锄头,松土平地,播种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本应在农村呈现的景象出现在校园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要在校园里建一个农场?答案其实很简单。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但现在许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即使在农村出生的学生也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早就脱离土地了。懂得“三农”的人少得可怜,职业学校中涉农专业凤毛麟角,有学生想当农民,肯定被人疑为“脑袋进水”,或讥讽为“缺乏远大理想”。近年全国上下推动以勤俭节约为目的的“光盘行动”,从学校系统实际情况看,有效果却成效不大,估计也难以持久,原因是青少年学生没有“粒粒皆辛苦”的真实体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真实写照。能不能让学生接触一下农民、农村、农业的实际呢?在校园里建个农场实在是个好办法。“开心农场”播种时,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回家后主动向父母请教如何种植庄稼,并从家里带来了种子、菜苗;城里的孩子也没闲着,利用周末时间,专门赶到花鸟市场采购种子。开耕播种的第一天,学生们带来的种子就有10多个品种,韭菜、苋菜、辣椒、生菜、香葱、番茄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农具、农药、化肥。许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写农田观察日记,甚至有学生干部提议,在学生会设立“农业部”,专门负责规划建设农场,未来的农场除了有蔬菜种植外,还有花木果园、稻麦实验区等等。因此,与其说学生是在学“种田”,倒不如说是接受一次“三农”的再教育,从学校“农场”起步,学生认识了许多原先的农民,熟识了一些农具农活,从而与“三农”贴得更近了。

如今,大家都在热议中国梦、城市梦、学校梦和个人梦。梦想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现在经济状况好了,生活改善了,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了,还用艰苦奋斗吗?应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的程度降低了,但“奋斗”的目标提高了,这是一种新的“艰苦奋斗”。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青少年学生受社会世俗的影响,一味追求享乐,必然会迷失精神本真、意志颓废消沉。为此,有时需要刻意地帮助青少年学生寻找和体验一定的“艰苦”,体验和平环境下的“磨难”。在“开心农场”劳作是艰苦劳动,农活的“十八般武艺”并不简单:翻地、除草、浇水是常规动作;学生“农民”开始撒种时,由于缺少经验撒得过于密集,菜苗挤得长不起来,在“农民师傅”指导下,及时疏苗并拔除多余菜苗;发现菜叶子出了小虫眼,及时采购杀虫剂,安全使用农药。三四月份,天气乍暖还寒,要给菜苗覆盖薄膜保暖;七八月份,炎炎烈日过大伏,要给菜田防暑降温;下了场大雨,还要给农田及时排涝,等等。学生打理“农场”的农活,早中晚还真有忙不完的事,切切实实地需要一份责任和几分辛苦,最后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至深道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农活既有合理科学的分工协作,更有生命教育的自然感悟。有位老师说得好:同学们播下去的不仅仅是种子和小苗,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种下去了,这只是生命的第一步,它能够顺利地发芽吗?能够茁壮地成长吗?最后能够丰产丰收吗?其中,土壤、水分、阳光和雨露一样都不能少,除草、治虫、施肥和植保一个都不能缺。这里面,学生的“种”和“管”都维系着“小生命”的健康和成长。他们精心管理的是小苗,竭力呵护的是生命,体验的是为生命“保驾护航”的生态教育过程。随着种子发芽到茁壮成长,学生们同样在实践中健康成长,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期待的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略谈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 下一篇:酶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进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