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

时间:2022-05-30 09:22:53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

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锻炼其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性和智慧,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将“两能”变成“四能”,即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低年段(一、二年级)培养提问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初具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意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提问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基于理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培养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的意义与价值

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求知欲,学生如果不会深入思考,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主动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运用独立思路去解决问题。目前,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只停留于回答问题,其实这就是不深入思考、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表现,从强调自主学习的新课程培养方向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清晰、意识更明确,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将得到提高,有助于各类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的开展。培养提问能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另外,提问方法是否得当、引导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课堂上的提问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强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研究。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低年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教师应大力倡导。

二、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他们自觉地在学习中提问题,在提问题中学习。

1.创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小学低年段学生对世间万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自我表现欲强、愿意接受挑战,但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害怕提出问题后不被认可,因此,要锻炼学生“敢问”这一良好的心理行为,要求教师积极、及时地鼓励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1)和谐氛围提供心理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较好,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由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有勇气挑战学习中的困难,敢想敢说。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简单计算”一课时,在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钱,更没有独自购物的经历,所以感到无从开口,这时,教师除了在知识上作引导以外,还及时添加了评评“谁是小精灵”、“爱提问题小组”等评价活动,只要能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教师都马上给予“夸夸他”“贴星星”等奖励……很快,学生们的思维阀门就打开了,纷纷提出并解答不同的问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由此可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要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以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感染学生,与学生融合为一,形成和谐的学习团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鼓励学生,充分信任学生,以此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参与课堂的自信。再者,教师还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的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平台。

(2)分层、分级教导激发求知欲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是不同的,呈现出动态的层级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的激励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羞于提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鼓励帮助,用爱和信任给予其勇气和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实际的找寻问题的方法。例如一年级下册“解决多余信息的问题”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找出了“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三个数学信息时,教师马上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一位学生说:“现在来了几人?”还有的说:“一共来了几人?”……对抓不到要点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不嘲笑、不讽刺、不厌烦,并表扬他们:“你们真棒,勇敢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这些问题图中直接告诉给我们了,再想一想。”教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耐心地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明白敢提问远远胜于不提问以及如何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褒赞肯定,适当地启发引导,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分层、分级地引导使教师的激励更富实效,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方法引导,让学生会提问

要发展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仅仅依靠创设提问环境、创造和谐氛围以及教师激发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提问方法。

(1)学会发现问题

提问的首要阶段就是寻找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处处都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既可以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提问,也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发散思维中找问题,还可以在比较中提问,即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细节、各特征仔细辨别,寻找他们的异同和相互关系,甚至可以从结论出发,追溯到条件或从条件推导出结论,每一次推导都能产生多个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学生的思维容易被主题图的过节情境所干扰,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大家能从图画里的人物中发现问题吗?能从布置的装饰里提出问题吗?……”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图画中有规律的东西,纷纷提出“灯笼是按什么颜色排的?”“小朋友按什么规律站位的?”等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分组讨论、组内分享、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讨论和交流问题,在合作中提升提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学生慢慢学会了寻找和发现问题,并且能逐渐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2)学会在探究中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与“学”是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问”从“学”中来,在“学”中解决,“问”中有强烈的“学”的意识。“学”在当前就是最为提倡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学会“提问”要建立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之上。

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算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算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算盘是怎样用的?”“算盘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上面的珠子表示什么?下面的珠子又表示什么?”“下面为什么有5颗珠子?上面为什么只有2颗珠子?”等问题。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大家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一过程也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提出了要求,只有自主提问、自觉提问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精神要求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一切教学过程都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摒弃被动接受外界知识的思想,主动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感受外界刺激,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结合自身的现有知识储备探究新的知识内容,自主发现、分析问题,从已有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经验和实现新的创造。

3.循序渐进,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是有年龄阶段性的”,不少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然而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杂乱肤浅,抓不到知识的本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偏离数学本身。例如,在观察一些主题图时,有的低年段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图形大小、形状和颜色上,而忽视了图中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在肯定学生提问热情的基础上,从“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等常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慢慢地观察、比较、思考,逐步形成一些基本问题。待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后,再启发他们融汇新旧知识,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这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哪些疑问?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培养手段,帮助学生提出越来越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强化提问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新课学习了“36-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6-8”与“36-5”两个算式,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开始觉得既然会计算了,就没什么问题可提,这时,教师引导大家提问:“都是用36减一个一位数,差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教师的点拨,有的学生马上提出“36-5”得数的十位还是“3”,但是“36-8”得数的十位为什么会变成“2”。这个问题可谓是把整节课的重点挖了出来,教师请大家互相说说为什么。学生纷纷从算式数字上比较不同,再从计算的算理上比较不同,在层层深入的地回答中加深了对退位减法的认识。

三、低年段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中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受培养方式不够完善、学生心智发育偏差等因素影响,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亟待解决。例如,一些教师在反馈评价时过于注重标准化判断或直接的教学效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问题的“量”和提问的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培养提问能力的最终效果和实际意义。

1.鼓励式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反馈时可实施鼓励式评价,这一评价方式可让学习好的学生更具挑战精神,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须采用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即便是不能提出问题,也不要轻易指责,应态度和蔼地给予指导和恰当的提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学习积极性较高或者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点出其所提问题中的亮点,并鼓励他们帮助其他同学进一步探索。

2.给予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发现问题,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说、多想、多做,从而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多说就是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培养他们勤于提问题的习惯;多想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思考问题,通过分析和比较,转化出新的问题;多做就是提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提出问题。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自由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从而提出新见解、新思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南新村第一小学)

上一篇:“刷新”教学理念,提升音乐素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