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校训发展历史及其价值研究

时间:2022-05-29 11:48:54

中西方大学校训发展历史及其价值研究

摘 要 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体现,因此对校训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课题,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对中西大学校训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校训的价值:体现大学所处时代背景、凝聚民族文化以及体现大学理念和彰显大学追求的价值。

关键词 校训 发展历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中西方校训的发展历史

1.1 西方国家校训的发展

1.1.1 15―16世纪现代校训的初现时期

现代大学发端于西欧中世纪,始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大学。之后,法国的巴黎大学(1150),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相继建立。这些大学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大学之母”,它们的发展以及办学理念深刻影响着现代大学。因此要追溯校训的根源,理清其发展脉络,就不得不去探寻这些大学的发展历程。不过校训并不是伴随着大学的建立就有的,直到15世纪初、16世纪末,牛津和剑桥大学才分别设计和启用了各自的校标,由于校标和校训一样,都是大学及其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其核心文化,因此可以认为两校校标“主照亮我”、“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应该就是西方最早的校训。①牛津大学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其校训为“主照亮我(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剑桥大学是由一些为抗议学校对一起斗殴事件的不公正处理,而愤然离开牛津的师生组建的一个教学中心发展起来的,剑桥的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牛津和剑桥两所历史悠久的欧洲名校,校训在其建校后逐渐被确立,且一经确立就一直沿用至今。每一个校训都是对大学所秉承的理念和坚持的信仰的反映,并能体现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信仰,如牛津大学的“主照亮我”,体现了建立于宗教等级森严的中世纪社会的牛津大学无法摆脱的浓厚宗教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学知识的追求。同时透过校训还可以寻觅到大学建立的根源,如剑桥的校训“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剑桥的建立者们为寻找一个求知的理想场所所做的努力,也反映了剑桥人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坚持。

1.1.2 17世纪―19世纪初现代校训的逐渐普及时期

17、18世纪直至19世纪初,美国的哈佛(1636)、耶鲁(1701)、普林斯顿(1746)、西点军校(1701)和德国柏林大学(1810)顺应时代的要求相继建校,这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其校训渗透的思想与牛津剑桥相仿:追求真理、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②如哈佛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耶鲁的校训:真理和光明(Truth and Light)。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职能的发展,新的大学理念的提出,校训中渗透的思想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如柏林大学的校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蕴含着柏林大学注重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创新的办学理念。再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则预示着大学为社会服务这一理念的萌芽。

这一时期,无论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学还是刚刚建立的大学都逐渐有了自己的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象征校训激励着大学师生为探求真理不懈努力。同时校训也开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所体现的宗教背景有所淡化。

1.1.3 19世纪中期至今现代校训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突出

这一时期,在社会的需求下新的大学不端涌现,各个大学确立的校训内涵也愈加丰富,透过校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大学受宗教影响的历史、探求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理念、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可以看到西方大学坚持个性发展的追求。如,建立于1886年的斯坦福大学,其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建立于1891年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其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The truth make you free);体现了两所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建立于1924年的杜克大学,校训是:追求知识,信仰宗教,体现出其创办者理公会教派对杜克大学的影响,创办者旨在推动教育与宗教结合,因此制定了该校训。1878年创办的西安大略大大学的“追求真理,服务人类(truth and service)”,则表现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西方大学校训有其共同点,凝聚着一些共同的精神内涵,但是却各有特点,没有雷同的现象包含着每一个大学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起源,沿着西方大学发展的脉络去探求校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校训中所凝聚的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和大学追求,为我们研究校训及其价值提供了依据。

1.2 中国校训的发展

与西方校训的发展不同,受社会发展形态的影响,我国校训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2.1 中国大学校训的起源及现代校训的提出

在中国真正算得上有现代大学性质的应该是兴盛于宋代的书院,现代校训的原型也起源于此,朱熹为岳麓书院提的“忠孝廉节”可以算作中国古代最早的校训。如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写到:“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大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成为岳麓书院代代遵行的校训。”不过这时只能算作拥有了“校训”的实体,并没有“校训”这一称呼。“校训”一词是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想以日本为桥梁来学习西方科技大量翻译日文的过程中,从日本输入的外来词。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应该是清末的教会学院,因此现代校训的源头也就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明确的校训“光与真理(Light and Truth)”。之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大学也相继确立了校训,如南洋公学1910年制定“勤、俭、敬、信”为校训;北洋大学1914年提出“实事求是”为其校训。至此我国实现了“校训”名称和实体的统一,出现了我国第一批现代校训。

1.2.2 民国时期现代校训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在西方大学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呈蓬勃之势,大学校训亦显繁荣。比如,1921年燕京大学确定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1924年孙中山先生确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为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的校训;1932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提出了“诚朴雄伟”的校训; 1938年经学校校委会讨论决定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为“刚毅坚卓”,反映出在战乱的艰苦环境中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从以上校训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大学校训不仅繁荣,而且没有雷同,各具特色,各有深意。但是在民国后期,由于党化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民国政府教育部1939年发电要求各级学校都要以“礼义廉耻”四字为校训之后,大学校训的繁荣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校一面的统一校训。

1.2.3 建国后校训的曲折发展时期

解放后,大学校训的发展是在继承解放区的大学传统与批评统治下的大学校训中开始的。③在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大学校训经历了批判、动乱的阶段,不仅发展停滞还遭到了严重破坏。东吴大学1929年制定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于1951年和1952年先后被抹掉英文校训、用水泥封掉中文校训,便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例子。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大学也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校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校训还是未能摆脱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内容在校训中大量出现,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雷同现象。这时的校训更多地体现的是政治观,很难找到大学特有的理念和文化。并且有口号大,偏严肃的特点,没有很好地贴近师生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后,校训开始出现新的气象,提出了不少体现大学特色的新校训。2001年5月,朱基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又如在2002年迎来其百年校庆的南京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分别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和“怀天下、求真知”,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将其“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改为更能反映该校历史和工大追求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这些校训的提出,预示着我国大学校训建设的再次繁荣。

2 中西方校训价值分析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又承载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通过对中西方校训发展历史的梳理,对其价值进行概括,主要体现在反映大学的时代背景、凝练民族文化、彰显大学追求三个方面。

2.1 体现大学所处时代背景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代表,可以反映出大学的发展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校训中总能找到一些时代的印迹,以此为线索追根溯源也总能探寻到些许有关大学发展的历程。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体现出中世纪宗教观念浓厚的时代背景;16世纪后,西方校训中不断出现的“真理”“自由”等词,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体现了文艺复兴之后人们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探寻真理的努力,以及崇尚自由的时代背景。

我国解放后,不同时期校训的发展特点则是对于当下时代背景的突出体现。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内容的大量雷同校训的出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计划体制的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的印证。

2.2 凝聚民族文化

大学校训中包含着文化的因素,从中西方校训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校训总是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西方文化注重知识、追求真理,中国文化注重道德、求仁求善;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西方传统文化重“神”,而受孔孟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则重“伦”;西方民族文化崇尚自由而中国是一个崇尚和谐稳定讲求集体利益的民族。这些文化的差异在校训中都有体现。

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等校训所强调的“真理”和“自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突显对“上帝”的尊崇。而中国大学校训中大量出现的“厚德”、“至善”、“团结”、“勤奋”、“爱国”、“文明”等词语,则凝聚着中华民族求仁求善注重稳定和谐的文化传统。

对校训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存的文化背景提供依据。

2.3 体现大学理念彰显大学追求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的文化载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校训就能成为我们了解一所大学的窗口。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Mind and Hand)”,体现了麻省理工学院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出自《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透过这一校训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也可以体会到清华人自强不屈的价值追求。

3 结语

校训虽不能代表一所大学的全部,但是对校训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校训的价值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大学本身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内容,为我们研究大学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一个好的校训还能成为一所大学师生行为的指向标、成为大学精神的象征。作为大学无形的精神财富,校训对内是一种文化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也体现着大学所处时代的特点。

注释

① 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48-350,335.

② Christopher J.Lucas,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ry,St.Martin's Griffin,New York,1994:126.

③ 李.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高等教育史,2005(1):84.

上一篇:本科论文写作价值研究 下一篇:DBOX一代、二代机器的使用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