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的调适功能

时间:2022-05-29 11:27:42

语文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的调适功能

语文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很多特性都显示出了对中学生精神生活的调适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在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已显得极为迫切。而从目前的相关实践来看,针对中学生开展心理调适的手法较为单一,特别是没有给语文审美教育这一行之有效的调适方式予以足够的重视。实践与研究证明,语文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语文审美教育可通过对中学生的情感净化,调整其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心态,使中学生的情绪和理智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从而推动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年社会化过程,随着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断深入,对社会的某些不公平现象有了更直接的体会,由于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与少年时代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有一定的差距,难免使他们产生心理愤激情绪,从而造成心态的不稳定甚至失衡。而语文审美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其特殊的手段,使愤激情绪得到渲泄,获得情与理的调和,最终起到心理净化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这种功能,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有关著作和我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曾谈到人的“痛苦感”,事实上就是当今我国中学生中极为常见的“焦虑心理”,它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过重的学习压力有着密切关系。而审美教育对人的“痛苦感”具有释放作用,通过“陶冶”或“净化”对人的心理进行医疗,并经常出现在医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中。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也经常强调诗歌等艺术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王国维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把儒家的教育之路归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中学生心理失衡的调适中,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遗憾的是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语文审美教育特有的抒情畅志和情意交流功能,能使中学生在悦情悦意之中获得精神慰藉,从而克服其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心理焦虑与心理恐慌。笔者在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某些调查中发现,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而中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取决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应激源本身的状况等诸多因素。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许多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而环境的压力(如学习任务过重、生活紧张等)又相对过重,所以心理问题偏高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在各种条件一时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开展针对性的语文审美教育,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语文审美教育能使中学生在特定的情景设置中驰骋自己的情感,获得关于意志品质和性格塑造的双重提高。加之审美活动的心理医疗效果(如音乐)较为明显,从而能全方位改善中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其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

第三,语文审美教育具有较强的亲验性,有助于克服单调情绪,丰富学习生活,并从中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为中学生开展一些名剧欣赏课程,并适当加以引导,能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事后的多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从这些名剧的情景中获得了某些有益的启示,也承认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较大作用。如通过古希腊的一些“命运悲剧”的观摹,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生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增强其与人生困境搏斗的信心。这一做法也能使中学生因对人生困境的不解而产生的恐慌和失落心态得到缓解。再如通过对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艺术的观摹,能使中学生通过逼真的情景体验发现潜藏于自己身上的心理弊端,并“由羞愧而知悔改”,这足以说明,戏剧艺术的审美净化功能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调适作用。

第四,审美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功不可没,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来舒展心志,会大大有助于人格境界的提高,使中学生远离狭隘任性、俗不可耐的心理樊笼,获得精神放达的无限敞开性,就像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并称“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可见语文审美教育可以从心理倾向上改变中学生过于狭隘的心理态度,并进而克服由此而造成的弊端。与单纯的道德教育不同,语文审美教育更偏重于个体教育和自发教育,主要通过艺术品等审美对象在直观的情景体验中去感染受教育者,所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基本上处于自由的状态,从而摆脱了道德教育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使教育对象的心理处于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境地,诚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而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基本确立,所以中学生的心理调适也主要依赖自我教育,这使得语文审美教育与中学生的心理调适有了更大的联姻空间。

(作者单位:通渭县陇山中学)

上一篇:教师的课堂讲解也会成为一种“对话” 下一篇:“人定胜天”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