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来不可遏 势去不可留

时间:2022-09-28 08:53:00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虽可在深入了解学情和钻研教材后预设其可能的目标和过程,但其过程的流向和目标的实现却有一定的或然性,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成的,要靠一定的机缘。而契机的抓住,则完全依赖我们教师,要求教师把握准教学流程的收放之度:使语文教学既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又紧扣文本和语言文字;既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让语文教学流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河。当然,这是教学的艺术,需要广大同仁不断探索,才能使之日臻完美。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探寻教学收放的尺度,欣有些收效。现就我对《花未眠》教学的反思来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权当抛砖吧。

《花未眠》这篇文章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文艺随笔,也可以说是美学小品,它是借花来谈美,谈对美的认识,更确切一点说,就是谈对美的存在和发现的感受和体会。文章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串掇题材、结构框架、表露理念的,大部分内容是写作者的感觉,其“新感觉派”的特色在此可见一斑。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

于是,我在教学时将此化整为零。先让学生边听范读边找出作者由发现花未眠而发出的感叹和提出的观点,以及联想到的人、事、物、景。这是由文本出发的第一步“放”。接着让学生再默读课文,用大组比赛的形式找到自己最欣赏的观点或人、事、物、景,并联系上下文谈谈其含义和作用。这是对上一步的“收”。至此,其实已经为引导学生把握文路(或写法)搭好了桥墩,可惜我忘了及时架桥铺路作小结,这里“收”得过早。然后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识谈看法或体会。这样宕开一笔,又是“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其确立价值观。最后,又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接着解疑。在这一环节的最后,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选出代表――全班讨论――达成共识。在其中,可谓有放有收,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时间大概用了15到20分钟,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例如,一位女同学喜欢这两句话:“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我问为什么。她说:“邂逅”有诗意。我又问:何以见得,这是什么意思?她回答:偶然。我说:那就用“偶然”算了。她点头,而另一个男同学说:“偶然遇到亲人”就是它的意思。我追问:偶然遇到亲人,就有诗意吗?他说:这表现了作者偶然遇到美就如偶然遇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一样又惊又喜的心情。我又说:既然“美是邂逅所得”,那作者为何又说“是亲近所得”?有一名学生回答说:因为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去寻找美、发现美,就不能提高自己感受美的能力,那么即使偶然遇到了美,也是不能发现的。我接着说下去:所以作者在后面补充一句――“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然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寻找、邂逅、发现美的事例,加以印证。结果如愿以偿。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无论是阻还是疏,都可激起生命的浪波,但不能回溯重来,以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最后,我想借用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的一句话来作结: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留――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这是教学的机智,教师的素养。

(作者单位:永新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下一篇:教师的课堂讲解也会成为一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