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探讨

时间:2022-05-29 10:48:56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探讨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寻求新的机会,而这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民工潮,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迁移,他们的儿女也随着他们来到了城市。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会产生很多不适,例如学校生活、人际交往、心里问题等等,这一切的问题都启发着我们思考:如何让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城市?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问题,城市适应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兴起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21亿人,比2000年的1亿翻了两番,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5%。而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己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随着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越来越多,农民工随迁子女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农民工举家迁移中,随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的农民工的子女,既包括在农村出生后随父母迁移至城市的子女,也包括在父母迁移至城市后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的子女。伴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在攀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11亿人,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数量约为4600万人,比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增长了一倍多。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由此引发的城市适应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关注。

一、农民工随亲子女存在的城市适应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学校生活、社区融入、城市文化和心理适应五大方面存在适应问题,具体而言:

1、城市生活方面。城市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生活质量没有城市少年儿童高,而且他们不能像城市少年儿童那样看电影、参加同学聚会、参加公益活动等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生活比较单一,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没有足够的金钱或物质上的支持。

2、学校生活方面。由于流动性高,不断变化的学校环境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不适。不同于农村的管理制度、教学方式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此外,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内在行为问题严重,很少存在骂人、打架、逃学、吸烟、喝酒等外在问题但是回避、害怕、紧张、担心等内在问题却比较突出,学校里有时还存在歧视问题。

3、社区融入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断凸显。城市的社区生活不同于的农村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让社区里居民彼此之间比较陌生,缺乏情感的沟通。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在城市社区中生活,会受到来自社区居民的歧视,很难为社区所接纳。

4、城市文化方面。城市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的文化也多种多样。农民工随迁子女从相对落后封闭的农村流动到先进开放的城市社会中,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很难做出区分,有时甚至受到文化的冲击,对自身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5、心理适应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后,面对陌生城市带来的压力,时常会有自卑、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还遭受歧视,这让他们的心理感到更加地不适。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的价值

首先,农民工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问题,帮助他们适应城市,实现从“农村人”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角色的转换,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人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专业价值伦理体现了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文关怀。社会工作在服务的过程中,坚持尊重、接纳、个别化、自决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六项原则,根据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挖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潜在特质,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能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再者,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术为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城市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工作不仅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解决当前的城市适应问题,更关注他们的日后成长和发展;不仅从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人入手解决问题,更能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整合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多方资源,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政策的方法充分解决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的路径

社会工作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第一,开展个案工作。对于有严重行为偏差、人际交往困难、心理适应的对象,从他们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入手,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的状况,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二,开展小组工作。社会工作者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信,促进他们融入学校和社区。

第三,开展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内开展定期居民互助的活动和教育宣传,增进当地居民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交流,改善社区环境,消除社区的歧视。

第四,整合政府和社区的资源,为有经济困难而导致生存和教育困难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链接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第五,倡导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向政府提议逐步完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并颁布相关的福利政策,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使其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

[2]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人口出版,2011.

[4]曹远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南京大学,2014.

[5]朱丽娜.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状况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金迪.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问题――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前沿,2012(04):119-121.

[7]周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三胞树人小学为例[J].黑河学刊,2013(09):123-126.

上一篇:百威啤酒与青岛啤酒品牌国际化路径比较研究 下一篇: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