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与启示

时间:2022-05-29 07:40:27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与启示

摘 要: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从劳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过程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系统关联性,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系。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发展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劳动;社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01-02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指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自身规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可能性,但资本主义制度对利润的追求,对资源的掠夺,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现如今,人类社会为了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并排放大量污染物,长期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已经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马克思生态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如何根本解决生态问题并作出了深刻判断,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统一性

1.马克思关于自然和人的理解

马克思把自然划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马克思把第一自然称为自在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第二自然又称为人化自然,指已经进入人类视野,即将或者正在已经被人类的实践活动所改造的那部分自然。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将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具备了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类起源于自然,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界长期不断进化的结果,因此具有自然属性;而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与人形成了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以及后来人类社会的形成,则表现了人类的社会属性。

2.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还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并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提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恩格斯还从生物进化角度阐述了人类的起源,描述人类是自然界获得自我意识的产物。

其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提供了物质保障。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就会失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3]由此可见,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劳动实践相统一

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那么人就必须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劳动,通过劳动人类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中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以劳动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恩格斯认为,在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上,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并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为自己服务。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由此可见,劳动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联系。

(三)人、自然、社会的系统关联性

人来源于自然,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人如果离开自然界,就会缺乏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来源,就不能作为一种存在物而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将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在这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的劳动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类社会。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5]也就是说,人要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处于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自然界创造了人,人创造了社会,先有自然界,才有人,才有社会。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人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各种交换的同时也正是社会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社会与自然相互影响必然少不了人的参与,没有人,便没有社会,更不会产生自然界这样的概念。因此,人、自然以及社会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启示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掠夺自然资源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这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自然在不断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必须承受人类污染的二次危害,生态失衡的威胁已全面迫近。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开始反思,并迫切寻求和自然达成和解的途径。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恰恰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剖析,从根本上阐述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状况的批判与担忧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期盼与展望。

首先,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以及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奠定了基础。人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人无法离开自然而存在,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也是利益共同体,对自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人类自我的摧残。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的生态观,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践行环保行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马克思关于劳动实践沟通人与自然联系的理论从根源上阐明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劳动本质上体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将自在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物质变换程度超出了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造成影响,从而引发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如何有效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而这种调整与控制必然要求我们,在合理攫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减少浪费与污染;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使人及其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并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平衡。

最后,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由于人、自然以及社会三者紧密相关,因此生态问题不仅要从个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考虑分析,还应该从社会角度出发,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生态问题,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自身乃至全体社会行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变革,只有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消除生态危机的隐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上一篇:浅谈项目计划控制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戴维.哈维生态政治学建构的理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