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29 01:50:08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网络著作权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问题,并提出了保护网络著作权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侵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33-03

一、网络著作权概述

(一)网络著作权概念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其主体是作者和网络管理者,客体是以数字信号为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

(二)网络著作权的特点

传统著作权具有专有性和地域性。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却在不断冲击着传统著作权的这两大特征。与传统著作权相比,网络著作权具有以下特点:

1 开放性

网络对任何人都是无限制的,网络作品只要公开在网络上,如果不采取加密措施,任何用户都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随时随地对网络作品进行访问、复制、下载或转载,从而使著作权人很难控制其作品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这使得传统著作权的专有性被削弱了。

2 无国界性

传统著作权的另―个特点是地域性,它指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是依据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而产生的,一旦超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有关的权利就不能再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互联网具有无界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作品到任意一个国家或其他多个国家的网站上。因此发表在互联网上的网络作品,有时很难确定其发表国到底是哪一个国家,更难以确定发生纠纷后的法律适用和司法管辖问题。这使得传统著作权的地域性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三)网络著作权的主体

著作权的主体又称著作权人,是指依法就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个人或法人。著作权的主体,既包括原始的著作权人,也包括继受的著作权人。我国《著作权法》第9条规定:“著作权人包括:(一)作者,(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这一规定,网络著作权的主体有以下几种:

1 作者

作者是直接创作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人,严格来讲,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作作品的只能是自然人,但为了平衡创作作品的自然人和其所属组织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依照法律的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被视为作者。

2 网站管理者

网站管理者一般是在某个网站负责撰写、编辑和信息,并对网站的内容、秩序进行管理的人,从技术上讲。网站管理者只能是自然人,它是网络著作权特有的一种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著作权主体,表现在:

(1)网站管理者对网页享有著作权。现在网页的内容丰富多彩,多由文字、图形、颜色、声音、图像、flash等组成,这些都是网站管理者付出脑力劳动创作出来的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并且能够在网络上直接复制后进行存储,也可以用打印等传统方式复制在纸质媒介上,具有可复制性。

(2)网站管理者对其网站的内容的整体享有著作权。网站的内容是网站管理者根据一定的标准筛选和整理材料,然后加以分类、编辑。设计出有序排列组合的版面,这种行为同样体现了网站管理者的智力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编辑作品的行为,所以网站的整体可以成为一件作品,网站管理者对网站内容的整体享有著作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网络著作权的客体

网络著作权的客体是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传播、流通的,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数字化形式的智力创作成果。一般包括:数据库、电子邮件、文章和正式文件;多媒体作品:计算机软件和程序;MIDI文件和音像视听资料;图片、照片;美术的动画作品;新闻中发送的信息等。

传统作品是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智力成果,网络作品也同样具有这两点,但网络作品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与传统作品相比存在明显区别:1、在表现形式方面,传统作品以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存在,而网络作品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2、在载体方面,传统作品以书籍、光盘、录像带等有形物质媒介为载体,而网络作品的载体是遍布全球的无形的互联网络。3、在传播方式、使用方法方面,传统作品以发行、复制、翻拍在有形的介质上进行传播,而网络作品是以数字化技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复制、传播。4、在独占性方面,传统作品的复制是以有形介质为载体,便于计算、统计复制的数目,而网络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或转载,几乎不可能对网络作品的复制数目做准确的计算,需要制定新的许可制度与著作权的稿酬计算标准。

(五)网络著作权的内容

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获得报酬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网络著作权同样也应当具有以上内容。但与传统的著作权相比,网络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又有其独特之处。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2项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与传统著作权相比,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在传统著作权基础上派生而又与之有关联的一种新的著作权利。我国修改后的《著作权法》明确赋予了著作权人以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无疑是避免著作权纷争的明智之举。

二、网络著作权的侵权问题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常见形式

1 将网络上他人作品下载并复制光盘;

2 超链接(Hyperlink)。利用HTML语法,将相关的信息连接起来,未经权利人同意超范围利用;

3 在图像链接中侵害某图像著作权人的复制权;

4 未经许可将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提供给公众交易或传播,或者明知为侵害权利人著作权的复制品仍然上网散布,以及拟散布的输入上载;

5 侵害网络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包括侵害作者的发表权、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6 网络管理者的侵权行为;

7 解密的行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第11条“关于技术措施的义务”的规定,解密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1 在网络上对著作权人享有权利的作品进行数字化传输的行为未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未经授权是指行为人使用他人作品没有征得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的同意,包括没有取得任何著作权使用许可、超越著作权许可使用范围。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对作品的合理使用、默示许可、强制许可、法定许可、转载使用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2 侵权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

我国著作权法对侵权的归责原则未作特别规定。因此,包括涉及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在内的一切侵犯著作权的行

为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网络环境下使用他人作品的人(包括网站所有者、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等等),造成他人损害的。只有在其主观方面具有故意或过失时,才能构成侵害他人著作权的行为。

3 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人权利受到损害因网络传输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权利人受到的损害主要是著作财产损失。因为网络传输是对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上网传播,一般不涉及对著作人身权的损害。权利人的著作财产损失包括权利人现有财产的减少、应得的许可使用费的灭失、使用人通过使用获得的利益等等。

4 行为人的网络传输行为与权利人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在通过网络传输他人作品的行为是导致著作权人受损害的原因时,行为人的行为才能构成侵权。其中,网络用户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他人作品上网传输,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作品在网络上传输的后果产生,因此网络用户将作品在网上传输的行为是导致著作权被侵害的直接原因。此外,作品在网络上传输还必须得到网络服务商在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因此网络服务商的行为是导致著作权被侵害的间接原因,但要求其明知或应知网页所有者或用户实施了版权侵权行为而没有采取必要的制止措施。

三、保护网络著作权的对策

网络的出现,使得作品的传播途径、表现形式、权利归属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整和规制。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加强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对策:

(一)完善对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

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通过设置一定的装置,以特定的条件和手段,限制他人访问、复制、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而保护自己的专有权利。我国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技术措施保护的内容,但笔者认为,要建立一种完善的技术措施法律保护,至少还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当对受保护的技术措施作出法律界定。欧盟委员会的法律规定,如果用户对某个作品或邻接权客体的访问必须在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运行某个访问代码或者程序才能进行,则这类技术措施被当然视为有效的技术措施。对此,我国法律可以借鉴。第二,应当规定破解技术措施装置的制造者销售者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大规模地制造和散布用于规避技术措施的装置是规避技术措施的源头,是对版权人和邻接权人权利的最大威胁。

(二)加强对刚强作品著作权的集体保护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指为权利人的利益依法设立,根据权利^授权对权利人的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进行集体管理的社会团体。某些类型的网络产品。如音乐、数据库、多媒体、软件、电影以及戏剧、文字(如小说、诗词)等作品,使用者众多,涉及数额较大,适合运用集体管理的方式进行保护。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8条规定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而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方式、权利义务、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对其监督和管理等事项则由国务院另行规定。2004年12月22日国务院第74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自2005年3月1日起实施。

(三)准确界定“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该制度允许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以―定的方式和条件进行传播、使用,从而实现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共享。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要准确界定“合理使用”,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扩大网络环境下公众对作品的合理复制权。在严格限于私人使用目的前提下,公众有权合理复制网络上的版权作品,包括暂时复制或永久复制。所谓私人使用目的,是指仅供复制者本人使用,或为学习、研究,或为欣赏、娱乐等。如果在复制之后直接或间接用于发行传播或其他非私人目的之用途,包括以E-mail的形式发送给他人、在BBS上张贴、用于制作网页、进行链接等情形,则不属于合理使用,而构成著作权侵权。

其次,应该缩小网络环境下公众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传播权的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2~5项规定的四种情形,可以视为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传播:(1)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作品可由作者上网传播;(2)为报道时事新闻,在网络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3)网络媒体登载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登载的除外;(4)网络媒体登载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以及在论坛、新闻组和聊天室发放的帖子,但作者声明不许登载的除外。这四种合理传播是基于评论、时事新闻报道的目的,而且是以传统情形下的合理使用标准来进行判断,不会对著作权^造成新的不利,同时又可满足公众通过网络学习、研究和获取信息的合理需求,应该引申到网络环境之中。

四、结语

网络的兴起,对人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面临许多新问题。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对网络作品著作权全面进行规范,《著作权法》应该尽快明确对网络作品的保护,使各方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做到既有效保护著作权^的利益,又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其他权利,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学生工作 下一篇:正在消逝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