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角中的“南京大屠杀”

时间:2022-05-29 06:05:06

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前段时间在上海、南京等地引起轰动,上座率大大超出影院方面的预期。虽票房比不上一些进口大片,但它凝重的主题让人沉思。

美国人出资拍摄历史纪录片

“这部影片制作精美,不但是强有力的历史档案和对后代的警示,而且不断提醒人们这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包括当今的许多日本人,也许还在否认发生过这次大屠杀。”美国《好莱坞信使报》这样评价《南京》。

美国知名影视业杂志《综艺》表示,“该片毫不留情地刻画了日军的暴行及残暴程度。最令人发指的数据莫过于日军占领南京后有2万多位妇女和小女孩被。影片还明确证明,日军在谋杀和严刑拷打战俘及普通百姓上非常善于‘发明创造’。”

纪录片《南京》由“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出200万美元拍摄,根据已故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改编,以当时在华西方人的视角记述侵华日军暴行。主要情节围绕几名美国传教士和一个德国商人展开,真实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那一段。惨痛的历史。

莱昂西斯说,2005年初,他偶然看到女作家张纯如的讣告,便找来她的书读。被《南京大屠杀》中所述的史实细节感动,他派出35名特派员到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地,访问大屠杀受害者家属及幸存者,掌握和了解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当资料和史实后,拍摄成电影《南京》。

在影片摄制过程中,工作人员辗转多国,采访了近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日本老兵。起初,许多日本老兵不愿接受采访,在日本和平组织帮助下,摄制组最终找到了几位肯出来讲话的老人。

莱昂西斯说,“亚洲现在正发生一些事情,这提醒我们,70年前在南京所发生的一切给中日两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伤口。如果这部影片以及片中蕴含的反战信息能治疗这个伤口,我们就很欣慰了。所有人都鄙弃战争,也痛恨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我真心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这些集体伤痛中吸取教训,并且不要重蹈覆辙。”

他认为,《南京》是一部反战电影,它向世人展示了在遭受外国军队侵略时无辜平民所遭受的惊吓和痛苦,同时显示人的良善以及中西方友好人士共同协作展开营救的英雄主义力量。这部影片通过这两个串联在一起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莱昂西斯透露,《南京》将于12月在美国各地上映,目前美国一些有线频道正在洽商影片的播放权。美国以外,欧洲电影发行公司Fortissimo也在洽谈购买《南京》的放映权,在欧洲和亚洲播放;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将播放该片。

触动内心深处的伤痛

银幕上,黑白画面交替中,边爬边哭的婴儿、交错叠加的尸体、被的年轻妇女、孩子们那一双双惊恐而无助的眼睛、幸存的老人沧桑面孔上的两行浊泪……纪录片《南京》把观众带回到了70年前。

7月10日南京上映以来,《南京》上座率超出当初影院方的预料。走出影院的观众久久不能从历史中走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如此多的南京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南京》表明:南京人不忘历史!

在纪录片中出镜的常志强、骆中洋、倪翠萍3位大屠杀幸存者观看了《南京》。79岁的常志强说,“虽然过去了70年,但是那段惨痛历史在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能听见南京城里到处的枪声和杀声,仿佛看到南京城血染的半边天。”

观看那段刺痛人心的历史,对于常志强来说,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他说,“刺痛人心的历史无人愿意触及,然而以见证人身份出现,向人们讲述当年的历史,是我应尽的责任。”影片中,常志强的讲述,打动了观众。当时,年仅9岁的常志强亲眼目睹了母亲、姐姐、弟弟倒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满身是血的母亲挣扎着扯开衣服,给哭泣的小弟弟喂奶。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常志强,只要想到这些就不寒而栗。“这部影片很真实,日本兵当年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79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倪翠萍指着自己当年被日本兵打残的左手臂说。

朱成山表示,采用幸存者口述的方式,让《南京》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对南京人而言,《南京》讲述的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惨痛历史,更是让他们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朱成山说,南京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但并不表示南京人会遗忘历史。更为可贵的是,许多南京人看完影片后,不是发表激烈言论宣泄情绪,而是对那场浩劫进行行反思,深切体会“惨痛的历史是不允许复制的”。

纪录片的真实震撼力

参与过《南京》拍摄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指出,“西方人拍电影比较擅长从人性的角度挖掘。在提高影像的震撼力和渗透力方面,是我们要学习的。”

《南京》中方制片人冯都表示,《南京》的创作者到那些亲历南京事件的传教士后裔家中拜访,希望能从他们那里找到一些图片或信件。冯都说,“每一次拜访都让我们百感交集。我还记得威尔逊医生的女儿如何从她家储藏室里翻出几盘8毫米胶片,说这是她父亲留下的,连她都不知道胶片里是什么,那些胶片上积着厚厚的灰。《南京》的副制片人迪伦小姐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在洛杉矶租到了手摇的投影机,发现了威尔逊医生怀抱女儿站在家门口的珍贵镜头,最后用在了电影里。”

《南京》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影片导演之一泰德说,“这部影片是基于电影胶片、日记、书信和见证者,是来自西方、中国和日本的人们的见证,没有任何我们工作人员的杜撰。我们仅仅是让当年的目击者告诉制作人员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了解一段事实。”

为了让影片保持客观、真实,泰德表示,制作《南京》没作任何收益考虑。“我投资制作这部影片完全是个人原因。一旦获取任何收益,我会立即将其捐献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中国相关慈善机构。”

影片《南京》的成功还在于它的客观、中立。

在拍摄过程中,制片人和导演希望避免专家讲述、照片展示等典型的纪录片手法,而是希望通过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制作者从6个国家搜集了各种影像和文字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是从日本购来的。山东大学影视研究专家郑凤兰教授说,“虽然这是一部没有华丽画面的影片,但一切艺术手法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表示,《南京》这部影片的特点就是客观、平实,正是这份客观与真实,感动和震撼了观众。朱成山查了《拉贝日记》等影片中所用到的日记和文字记载,所有的只字未差,这种尊重史料、巧妙运用资料的手法,使得观者自己有客观判断。最可贵的是,影片不是单纯对人性残暴的白描,而是含蓄地运用画外音和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在浩劫之后的反思,从而引导观众产生和平与勇气的联想。

影片发行方之一、中央新闻制片厂副厂长马维民表示,《南京》虽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但影片胜在客观平实,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感悟。”

19年前执导过《屠城血证》的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罗冠群表示,“《南京》虽然是纪录片的形式,感彩也较淡,但是,这种平静叙述的力量更大,带给观众的冲击很强。”

西方视角

一位历史学者指出,“我们必须创作出能激发我们力量的影像。我们的影视界、历史等专业界别,必须像张纯如那样深怀责任与良知去面对我们民族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影视界更要像泰德莱昂西斯那样不辜负那段历史。”

侵华日军在南京发动的那场浩劫已经过去了70年。《南京》导演之一雷恩希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今后就再也没有幸存者在世了”。实际上,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由数千名降到了数百名。以自己亲身经历向世人讲述真相的幸存者越来越少。

受访的专家对《南京》出自外国人之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历史研究专家李家振表示,“历史不应该忘记。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战争的野蛮与残酷,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这场战争,日本人也不应该忘记。”

西方视角的纪录片《南京》能够摄制完成并在中国上映,反映了日本战争暴行作为世界历史案例的不同读解方式。事实证明,那些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超越人生苦难、仇恨的视角,容易引起共鸣。

上一篇:资讯台 第20期 下一篇:不了了之的沪杭接收清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