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时间:2022-05-28 06:45:44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正逐渐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生活污水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目前,城乡河道水生态环境在不断遭到破坏,出现了牛奶河、五彩河、泡沫河,甚至有人出重金恳请环卫局长或市长下河游泳的事件。这对于城市面貌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造成不小的伤害。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河道综合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河道治理;环境效益;经验教训;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主要是指城区内用在防洪、排涝、引清、蓄水、排水及航运等方面的大小水通道。根据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通常要保持上下游断面的完整性,这造成了水流和河岸多样性被改变,成了单一的水利工程。对于河道与岸上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这使得很多河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与附近的环境难以和谐发展。而政府采取的河流整治措施只是将问题局限在的当前,未能考虑河道周围的环境,使得治理过程中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给城市河道的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一、区域具体情况

某市水系共有8 条Ⅰ、Ⅱ级干流,主要自西往东流向,河道总长达192.43km,流域面积大约1018km2,长期水文观测得到平均径流总量在1.988 亿m3。地表径流十分复杂,且在时空方面较为凌乱,一般6~9 月较为集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情况的山洪灾害。在2009 年后该市进行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城市主流、干流得到有效的整治,使得河道防洪、行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效益显著增加。但因为河道护岸工程常常使用的是传统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技术,使得工程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水质自然净化能力被降低。

二、传统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

1.水质改善方式及效果不理想

在实施了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后使得市区的较大的内河水质明显提高,正常使用的河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水质依旧不够理想,特别是小港、小叉和细小支流水质停留在劣V类,甚至还有断头河道。改善河道水质主要是创造出更多的河道环境效益,在治理河道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了:水体置换、截污、引水、引流等方面的环境措施,还有护岸、疏浚、绿化等方面工程措施,但因为河道沿线地区雨污分流达不到标准,很多污水依旧经过雨水管道到达河道,而不少河道并没有具备一定的配水置换条件,多数河道配水置换存在不同的问题,使得河道的污染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2.传统治理措施缺少生态治河观念

传统的河道治理只是根据河道规划,简单的几何线型开展驳坎、疏浚、引配水等措施,这就使得河道自然生态性被忽略了。河道规划线型一般采用两条笔直的平行线,河道岸线根据规划的线型相比自然原生态性状上有着明显的不足。河道护岸普遍使用硬质驳坎,河道水体与边坡土体中地下水难以实现科学的交换,这就导致了河道失去了自我净化的作用;在硬质驳坎中缺少鱼巢、鱼道等空穴,使得水生动物缺少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在治理过程中仅仅实施了河道疏浚并不能对河道底淤泥污染做出彻底处理,就难以达到河道底淤泥综合治理的效果;常规的治理方式并不能考虑大生态系统的因素,这就造成了河道生态治理难以真正实现。

3.河道底淤泥治理达不到标准

河道传统的治理方式虽复杂多样,一般涉及到了:绿化、驳岸、配水、截污、清淤等不同的形式,但在处理时没有考虑到淤泥和水体生物修复、河道生态系统等相关问题。河道淤泥对河道上部水体水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淤泥污染物问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这些使得河水中COD 浓度在淤泥污染物浮起后严重超出了V 类水标准。尽管清淤可以消除污染的淤泥,但城市河道淤泥往往受到条件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沉淀新的河底淤泥,难以达到完全清除的要求,这就使得新沉淀的河底淤泥又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仅仅采取截污、清淤、冲水是难以彻底消除黑臭问题,由于河道生态系统功能难以发挥使得自身的自净能力被削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黑臭问题。

三、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1.限制染源,积极处理

要想彻底解决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必须要在污染源上进行控制整理,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河道环境得到改善。控制污染源必须要保证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尽可能降低污染源的数量。还可以采取雨、污分流,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别处理,通过设置管道进行引流,并且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这样才能积极改善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污水处理率。

对有条件的河道积极引水,使水体活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把握界限,综合治理

在河道治疗过程中还应该把握好处理的界限,在有效范围内实施处理是管好河道的前提。地区水利部门需要与政府互相合作,在得到土地管理部门允许下同,参照河道治理规划的需要,积极开展河道确权划界措施,这样才能给河道治理和管理带来帮助。采取河道综合治理过程中应该做好河道的管护范围的划分工作,将综合治理与确权划界科学结合,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将不同的治理工作分配到位。

3.护岸工程中采取的措施

河道护岸护坡主要包括了:直立式、斜坡式、复式不同方式。直立式护岸主要用来防洪,对河势进行控制,防止河岸遭到损坏,能够降低工程占地与房屋的拆迁,维护河道的净宽。其缺点在于河岸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破坏,这就难以达到城市的绿化生态要求。斜坡式护岸不仅能够达到城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优化水质,对水中生物创造合理的生长环境,积极构建和谐的自然生态水环境。河道护坡特别是上半段不能硬化,在护坡上回填种植土壤,种植香根草、白三叶、高羊茅等不同的植物能够保证一年四季的绿色景象。为了避免水边泥沙在植物未扎根前失去作用,可以设置一道薄型土工织物,不断增强坡的抗冲能力。将天然石块设置在水边能够积极建立起良好的亲切自然水边形态。通过沙石河床两岸植被的净化作用来对水质进行优化,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斜坡式护岸为了达到过水流量的要求,而使得河面宽度变大,虽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积,但能达到居住居民的生活知件改善的需要。

4.护岸生物的相关方式

生物方式主要是积极创造河道坡岸植被、缓冲带、水生植物等方式来优化坡岸的生态环境。将富含生命力的灌木杞柳和乔木柳种植在河道坡岸上,并且积极采用生态格网和土工格栅等工程技术,使用植物的吸收功能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及时清除,以实现加固河岸、控制水源污染的作用,并且达到景观设计的绿化要求。在处理时需要参照河流岸段基底的状况由坡岸往河流中心不断设置湿生、挺水、浮水等不同的水植物,这样才能改善水质,从而优化河道内的生态环境。

两侧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在综合建设、景观、生态和经济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景观经济并重”的原则下,制定出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使该区域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居民休闲活动区。

5.结合法律,加强管理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该严格参照《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中的内容,对河道管理范围进行有效地整顿,维护河道水质的生态型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对城乡河道实施拉网式大检查,对出现的问题河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消除不同的污染源;确定河道管理权限和执法权限,对河道管理范围及建设项目做好审查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河道污染案件。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公安、国土、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对与河道污染问题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维护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增强加大河道工程维护的管理力度,为河道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总之,通过对河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将城市河道建成集自然生态、水源保护、休闲功能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园和水景区,使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形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上一篇:地下室人防设计探析 下一篇:地震区梁桥支座选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