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5-28 05:11:53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为深化校企合作催生了内在动力,也为校企合作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8-02

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路。此后,国内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合作以签订协议为目标,合作企业在合作中的需求、定位等都不清晰,对于校企合作所带来的人才储备、科研收益等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清楚,因此出现了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科学合理构建劳动力结构、构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时,许多企业开始重视校企合作,一方面他们青睐于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高职学生,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在高职学生培养时期形成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企业的这种战略考量,就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双向对撞。

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入分析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实际需求,总结出了以共建专业为平台,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既实现了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又缩短了学生工作适应期,提高了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一、以专业共建为平台

深化校企合作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平台,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及“校外实践基地”仅仅是完成了实训课程整合,这只是简单的校企合作。我们发现,更为有效的手段是把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与企业的产品领域有机结合成一个平台――专业共建。在这个平台上,将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用人需要渗透到专业培养标准和过程中,从根本上使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生产性。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由于企业的全程参与而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有了适时调整的坐标,校企合作也因此打下了长久发展的基础。从实践来看,有很多企业特别注重与高职院校进行实质性、长期性的合作,最后一般都会把切入点放到专业共建上。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可以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使得学生形成对企业文化和价值的认同,从而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以项目为导向

在共建专业这个平台上,企业的市场项目包含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性特征,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递进关系参照系。企业的真实项目永远比虚拟的、仿真的项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挑战性。把已经完成的市场项目或未完成的市场项目拿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这些无疑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巨大挑战,就会促使教师和学生按照实际生产流程,去完成规范的项目动作,从而把生产流程和人才培养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更加适合企业要求,从而缩短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而项目中的教师也会自觉把项目中产生的项目生产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形成递进上升良性循环。因此,以项目为导向,不仅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深化,更是一种科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该过程中,专业教师要特别注意项目档案的建设,项目档案既要具有生产性特征又有具备人才培养过程特性,把项目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找准找好。以项目为导向,可以促使专业教师明晰人才培养生产性要素,有利于专业教师编写校企合作教学档案和校企合作教材。教学档案和校企合作教材,就是项目导向的成果之一。

三、以任务为驱动

项目导向,是师生在企业支持下完成项目任务过程,因此任务驱动既是产生挑战的动力也可以看做是对师生的一种全新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压力和动力,会提升学生实践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达到企业技术水平。企业项目完成过程包括若干技术节点,并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任务驱动的形式有多样,可以以项目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由每个专业组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认为,专业工作室更能发挥任务驱动优势,也最能促进师生互动和学习目标性建设。工作室负责按照项目的要求组建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按照项目流程分解、组合学习任务,按照项目内容建立分级考核标准。学生要在项目过程中完成任务,必须边学边做,教师必须边做边教,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考核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依据,任务驱动会促进专业建设形成科学、动态的人才培养考核标准体系。任务驱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专业教师在任务驱动过程中,要注意形成学生考核档案,形成动态的考核体系,这是任务驱动标志性成果。

四、结语

企业需要动手实践能力强,具备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和要求,而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内核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专业建设告别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正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在共建专业这个平台上,校企双方共同点放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这是一种高层次深度合作,也只有这样一种合作能够长期持久,从而使得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专业特色和企业特色。

深化校企合作关乎国家培养亿万计高素质劳动者战略,高职院校需要遵从培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提升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要从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来考量校企合作,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创新校企合作形式,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科学发展共同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继睿.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05)

[2]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张 炜,屠 立.关于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01)

上一篇:阿司匹林可治嗓子痛/肠胃有十怕 下一篇: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