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8 01:21:38

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全省各地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发展理念、经营机制、产业结构、科技服务等创新,高效生态农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实践中,各地遵循“三化”同步战略思想,统筹工业、城镇和农业三者发展关系,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关注和支持“三农”工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大与小的矛盾,即稳粮保供责任“大”与综合生产能力“小”的矛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和第一责任。我省人口众多,食物消费量大,粮食自给率仅为42%左右,保供任务特别重。并且耕地、水等资源禀赋不足,工业与城镇扩张又挤占了大量优质耕地资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率仅为75%和56%,一、二等耕地不到2/3,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也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理想、先进装备应用滞缓,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弱,稳粮保供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高与低的矛盾,即农民增收企望“高”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虽然一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份额不大,但仍然是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农资价格、用工成本、土地租金等持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大幅提价的可能性不大,使得农业生产的获利空间狭窄,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反差强烈。尤其是粮食生产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的苗头难以自控,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是快与慢的矛盾,即市场消费升级“快”与产业结构转换“慢”的矛盾。近几年,农产品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多元化、优质化、便捷化消费成为新时尚,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却跟不上消费的潮流。农业标准化普及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生产者要数量与消费者要质量的矛盾时有冲突;千家万户小生产占主导,农业规模化经营进展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顺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脱节,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挖掘有限,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

四是强与弱的矛盾,即科技兴农需求“强”与现实支撑能力“弱”的矛盾。农业发展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尽管我省在科技兴农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率和覆盖率均只有30%左右,科技贡献率仅为58%。而且,农技推广队伍、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显现,进一步约束了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

五是多与少的矛盾,即农业生产风险“多”与要素投入保障“少”的矛盾。农业属于露天产业,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几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每年农业因灾损失在100亿元左右。农产品和农资市场流动性加大,又增添了生物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风险。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创业意识和能力偏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成长缓慢,辐射带动力有待提升。农业服务业发育滞后,社会化服务覆盖面不广,服务产品少,供给效率不高,农民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等外流加剧,农业生产优质要素缺失。

为此,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三化”同步的战略机遇,以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为目标,坚持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导向,按照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三增三保”的布局要求,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建设平台,建立新型产业、组织、服务体系,强化技术装备、政策资金、资源环境支撑,夯实组织领导、队伍能力、社会环境保障,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新跨越。

一、全面构建三大平台

农业发展有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载体、明确抓手,以构建要素集聚、主体创业的平台。

粮食生产功能区。这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的主阵地。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技术集成配套和运行管护三大机制,克服非粮化、非农化两种倾向,实现良田保护、粮食增产和种粮增收相统一。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做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粮食生产政策重点向功能区集中,引导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优先向功能区倾斜,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多种粮、种好粮的办法,加大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补贴奖励,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推行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益。健全管护机制和责任制度,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确保在一定时期内不转用途,确保主要用于种粮,更好地发挥稳粮增产效用。

现代农业园区。这是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的主抓手。要努力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农业现代化的样板、资源要素集聚的高地、生产经营主体创业的乐园,集中力量改造生产、管理和服务设施,加强新型主体培育,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形成多元化投入、市场化推进和社会化服务机制。要进一步探索管理运行方式,按照工业化理念、园区化模式、项目化手段的思路,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推行管理机构的实体化运作,建立投融资和招商平台,引导资源要素和部门力量集聚,提升建设档次。健全创建责任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长效管理。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这是农技人员联系基层、服务农民的主渠道。按照综合设置、分类建设的要求,结合产业和“两区”布局,统筹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资源,协调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达到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的目的。要拓宽服务领域,坚持走多功能、一体化的路子,在全面履行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的基础上,充实土地流转、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农保办理等功能,开展“一站式”便捷服务。要完善服务设施,重点配备服务场所、检验检测和其他设施,着力改善服务条件。要强化责任落实,深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健全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群众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责职落实、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

二、全面构建三大体系

上一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 下一篇:七旬老妻向丈夫索要青春损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