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人民币做市高业务及其发展策略

时间:2022-05-28 03:33:18

商业银行人民币做市高业务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做市商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业务之一,如何发展人民币做市商业务成为摆在国内商业银行面前的迫切要求和任务。本文从国内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的发展历程谈起,总结了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的经验和不足,并借鉴国外优秀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民币;做市商;外汇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为客户的财务资金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客户对资产负债管理、财务成本等的要求为商业银行的资金交易业务带来越来越多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商业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有巨大的优势,大力开展人民币做市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金交易业务、提升资金营运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开展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的意义

(一)做市商制度及人民币做市商业务

做市商制度(又称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是指金融市场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地向公众及其他交易者报出特定证券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其他交易者买卖要求进行资金和证券交易的制度。做市商制度是与交易所集中竞价市场拍卖交易制度(Auation mode)相对的交易模式,具有交易安排灵活、适合非标准合约产品交易、市场流动性好等特点。自1971年2月美国NASDAQ市场正式推出现代做市商制度以来,全球大部分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场外交易(OTC)市场都逐步将做市商制度作为基本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已成为全球市场应用最广的一种金融交易制度。

我国人民币做市商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99年人民银行开始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做市商交易的经验,鼓励几家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试行双边报价。2000年4月30日人民银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其中12条首次提出了“双边报价商”的概念,并明确了金融机构经批准可开展债券双边报价业务,双边报价商的市场地位首次获得官方承认。2001年4月6日,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详细规定了申请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商的必要条件,对双边报价商的准入条件、权利与义务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要求,确立了做市商制度的基本框架。2001年8月,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中国工商银行等9家商业银行为双边报价商,并指定20个报价券种,这标志着做市商制度在人民币银行间债券市场初步形成。经过3年左右的双边报价实践,人民银行于2004年7月下文将双边报价商正式更名为做市商,并将其数量增至15家(其中包括两家市场表现活跃的证券公司),并有意识地在以银行为主导的债券市场中增加不同投资偏好的交易对手以形成交叉市场需求,提高市场活跃度。2007年1月,人民银行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规定降低了做市商准入标准,放宽了做市商的相关业务要求,在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做市商考核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业务的法律框架,使更多数量、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有机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业务,大大提高了做市商开展业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截至2008年10月31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机构日益壮大,共有指定做市商19家,尝试做市商18家。2008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工作指引》,明确了交易商协会对做市商的合规性和做市质量定期评价的主要依据(见表1)。

(二)人民币做市商的特殊地位

1、人民币做市商是中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承担者。做市商制度是现代场外交易(OTC)市场的基础易制度,人民币做市商负有为中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的义务,负责向市场提供连续报价,成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金融工具流动性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各家银行的询价请求,做市商会获得多于会员银行的市场信息,洞悉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向,从而利用这一信息不对称优势把握先机,建立、调整本行的头寸方向,赚取交易利润。同时,做市商通过双向报价,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获取一定的点差收益。

2、人民币做市商是中国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主导性力量。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不断推出,做市业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做市商是中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业务的先行者和优势交易机构,对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规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出于自身管理对冲市场风险的需要,做市商的创新与做市交易已成为推动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主导性力量。

3、人民币做市商是银行间市场趋势的引导者。做市商银行都是传统的人民币资金大行,结售汇业务、债券买卖业务等市场占有率高、客盘头寸大,对市场价格走势及交易规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中国银行间市场趋势的引导者。做市商具有稳定市场的特殊责任,在做市交易中可以运用价格引导或大规模平补客盘头寸等方式影响市场方向,在市场波动剧烈时则必须通过稳定持续的报价平缓市场恐慌情绪,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状态,成为稳定市场交易、恢复市场信心的基石。

4、人民币做市商在人民币市场具有优势竞争地位和显著品牌优势。人民币做市商具有影响和规范群体行为的优势,做市商的报价以及交易行为是否专业规范,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市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做市行为,会逐渐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表率作用,从而促进行业默认交易惯例、交易规范的形成,促进良性竞争格局的实现,最终促进市场加快走向成熟。对于做市商银行本身而言,也会无形中提高该做市商的市场声誉和认可度,为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5、人民币做市商在监管沟通和市场稳定中地位特殊。做市商银行通过持续报价及推动市场发展,能够全面掌握市场信息,深入了解交易情况。对市场发展和建设具有明显的发言权,在监管沟通和市场稳定中地位特殊。从国际惯例看,做市商均有着较为畅通的监管沟通优势,能够利用做市商的有利地位为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人民币债券市场及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在推动市场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当前人民币做市商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我国商业银行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做市商业务以来,做市商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产品自主定价能力不足

1、产品定价是做市商业务的基础。做市商的基本职责就是在市场上进行连续双边报价,金融产品定价是实现金融风险分析、投资组合设计、金融决策的基础。人民币资金类产品定价过程是一

个结合经验数据、历史数据、分析数据、模型测算等步骤的全面过程,以往国内对产品的定价大多是在对市场数据、经验数据和历史数据的评估基础上对价格的粗略估计,缺乏科学定价、风险量化的依据,也几乎没有符合国内与银行自身特点的定价模型。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定价能力的缺陷意味着在与外资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定价话语权和市场主导权的丧失。随着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做市交易风险明显扩大,粗放的定价方式将导致银行风险的不可控。

2、与外资行比较复杂产品定价与开发明显处于劣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人民币利率期权、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期权、黄金期货、信用类衍生产品定价能力及结构性衍生产品的开发、定价及估值能力,与外资行比较,复杂产品定价与开发明显处于劣势。

3、产品自主定价与开发的基础性条件尚不完备。资金类产品自主定价与开发能力的实现需要可应用定价系统保障、定价人才、合理会计核算体系、适宜的激励机制及各交易台内部交易体系等方面基础性条件的完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金融市场业务内部交易(intemal deal)体系,各交易台间内部交易的定价、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导致衍生产品分拆对冲、动态对冲缺少条件。

(二)复杂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欠缺

1、我国商业银行尚缺少复杂结构性产品、结构性衍生产品的拆分交易、动态对冲交易能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开发并自主对冲交易复杂结构性产品及结构性衍生产品,复杂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市场参与经验有限,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涉足不多,难以对复杂标的产品进行信用风险和头寸管理,不具备相应复杂产品的自主开发、定价、对冲管理能力,与外资银行比较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2、传统的“背对背”平盘交易未能解决复杂产品定价和对冲交易技术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受制于复杂金融产品定价、对冲交易能力不足的现实条件,已销售的大多数复杂产品都属于“引进型”产品,通过“背对背”平盘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较好报价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交易价格依赖询价结果,产品估值依赖交易对手,不仅放大了产品风险,也未能解决复杂产品定价和对冲交易技术问题,使得复杂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欠缺,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做市商业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三)风险管理能力整体仍较薄弱

1、缺乏先进可靠的风险评估模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先进可靠的风险评估模型,来准确测量衍生交易头寸变化时风险价值的变化情况,估计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仍然十分欠缺,缺少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及衍生产品交易中“信用风险贴水”(Credit Risk Charge)的定价模型。

2、风险对冲手段不丰富。根据国外同行的经验,其在本币市场达成的交易往往可以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期货、期权、远期和掉期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我国商业银行还不能应用到这些业务,金融衍生品须通过外资银行等中间商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市场,这使得我们无法在全球市场上对冲风险,进一步弱化了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与外资行的竞争力。

(四)高素质人才及其激励不足

1、高素质人才不足。人民币做市交易业务是快速成长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业务,该业务发展依赖相关交易、研究、风险控制、法律、后台支持等各类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与保障。目前我国人民币做市交易业务中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做市交易员平均从业时间较短,交易经验不足,人均管理交易敞口较大;风险管理人员和后台清算人员同样短缺,不能适应交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研究分析、技术开发和量化分析师(Quant)严重不足,做市交易缺少技术性保障力量。

2、“留人”机制尚未建立。人民币做市业务中持续报价要求交易员紧盯市场,把握大势,合理持有做市交易敞口或者进行必要风险对冲,赚取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具有明显的高风险交易特征。全球金融市场普遍对做市业务相关人员实施“薪酬与收益挂钩”的政策,积极的激励安排不仅鼓励相关人员的创新与探索,而且还吸引了高端人才进入做市业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过去一直延续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交易员进行管理,交易员收入基本上跟行政级别挂钩,缺乏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以全面风险控制为目标,构建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与国际先进银行经过长期摸索实践而形成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的全面和完善程度也相对低于信用风险。如何尽快弥补相对薄弱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做市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做市业务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并做大做强做市商业务的前提和基础。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计量方法与工具、限额体系、IT系统支持、风险管理文化等多个部分组成。

1、职责分明的组织体系。根据市场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一个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至少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体系)。决策层主要由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组成,决策层应明确本行的市场风险承受度(偏好),并对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承担最后责任;执行体系由市场风险管理的各职能部门组成,通过分工负责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市场风险等具体工作,确保本行承担的市场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监控,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至决策层;监督体系由内控合规和内部、外部审计等部门组成,负责监督各项规定或限额在日常业务中的正确执行,并对规定或限额的制定程序等进行检查,监督其制定和实施的正确性,同时确保其符合外部监管部门的要求。

2、适合的计量方法与工具。随着统计、数学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市场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逐渐趋向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国际先进银行通常结合使用VaR、压力测试和回溯测试等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计量;理论界和业界也在对计量方法与工具不断进行改进,产生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模型,例如更为精确的条件风险值、更为先进的最大损失优化法(压力测试的一种)等。

风险计量的方法和工具各式各样,但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覆盖所有的风险因子,同一计量方法下的不同模型也各有优劣。我国商业银行在选择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计量目的、工具复杂程度、数据源要求、计算成本与时间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但不一定是最先进或最精确的风险计量方法与工具。

风险计量方法和工具确定后,还应定期监测(不仅包括回溯测试)其与相关业务发展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的定量分析更具客观

性和科学性。

3、科学合理的限额体系。风险限额体系作为市场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早已被国内外银行所广泛采用。但与国际先进银行日趋完善的限额体系相比,国内银行由于计量技术、系统建设、人员素质和风险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仍以敞口(头寸)限额、止损限额等较为简单的限额为主,敏感度限额、VaR限额的应用较少,在额度的分解上也不够细化和清晰。一个限额体系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包括限额结构的设计、限额的设定与分配、限额的监控/报告与维护。

第一,限额结构的设计。定义在不同层次应用的限额种类,以及各种限额的时间范围。限额结构设计须考虑几个重要原则:覆盖全部的风险类型;满足不同组织层级的控制目的;在授权和控制之间达到平衡;可实施且容易理解和执行。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上述原则适当增加限额种类,逐步建立较为全面的限额结构。在Valt成熟之前,应构建以敞口(头寸)限额、敏感度限额和止损限额为中心的限额结构;待Valt成熟之后,可以考虑在较高的管理层面使用VaR限额,辅以其他传统限额管理。

第二,限额的设定与分配。包括了从交易部门到产品线再到交易台的限额设定流程。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业务部门相对熟悉具体业务的限额需求;我国目前宜继续采用自下而上搜集信息、自上而下设定并分配限额的程序,但在具体操作时,应更多地考虑限额的历史利用率、将来的经营目标等客观情况,从而更加客观地设定和分配限额。

第三,限额的监控/报告与维护。包括每日限额监控/报告、超限额处理程序、限额体系回顾三大部分。每日限额监控是限额管理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应与报表体系结合进行;根据不同市场风险的特性和不同层级的管理控制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风险限额采取不同的监控频率(实时监控或日末监控等)和监控方法(交易前监控或交易后监控等)。针对不同的超限额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拥有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和标准处理程序,超限额处理程序应包含三大原则:对任何超限额情况,风险管理人员都必须向超限额人员的上一级负责人报告;各层级负责人接到超限额报告后,应对下级的超限额情况拥有一定调整权限;超出相应层级负责人的限额调整权限时,必须逐级上报处理。限额体系回顾主要在期末进行,内容包括总结各类限额实际利用率和?总超限额记录等,重点在于分析总体限额占用情况,详细记录超限额原因及处理流程,以便于调整交易行为,积极控制限额使用。

4、强有力的IT系统支持。随着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日益结合,在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控和处置,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西方主流商业银行一直非常重视应用最新的IT技术,不断完善其市场风险管理系统。

从长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应考虑采用整合的系统来管理市场风险,实现业务数据、风险计量和限额管理的“三个集中”,并最终在该系统中形成自行开发定价模型和风险模型的能力。从短期来看,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还相对薄弱,风险管理功能分散在多个系统当中,且缺乏高效的整合机制,应充分挖掘现有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并重点考虑实现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及对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5、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银行经营风险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风险管理是银行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着力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要在精确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进行风险调整,并配合强有力的管理改革措施,培养各层级、各部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责任感,将市场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去。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努力提高市场风险管理能力,逐步构建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要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设定具有整体性、前瞻性的远景规划,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的近期计划,分步达到近中期目标,最终实现远期目标。

(二)以完善的内部交易机制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计价体系

1、搭建内部交易系统平台。内部资金价格转移应建立在内部交易的基础之上,而内部交易需要相应的内部交易系统平台。该平台应按照内部资金价格转移架构实现产品统一报价、敞口头寸集中管理以及交易权限的系统控制等功能,并按照风险种类不同将各类交易信息自动接入相应风险管理平台,实现交易与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对接。

2、构建与内部交易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涉及一系列会计惯例及实务,它是由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意图并结合会计的一般原则制定。对于资金交易部门而言,对业务部门的计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由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根据全行资金统一管理的原则尽快明确,而部门内部不同产品线之间的计价一方面应该依据各个业务品种的发展目标设立统一的定价原则;另一方面也需要会计核算方式的明确和相应业务管理系统的支持。

(三)以岗位业绩评价为基础,构建清晰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明确的激励机制

作为独立经营的部门,资金交易部门能否有效完成各项经营任务与指标,创造更高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调动一线业务人员,特别是交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以待遇留人、以机制留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资金业务部门的成熟经验,尽快推行有别于传统的行政式人员管理体系,设立交易员职务序列、科学合理地评估岗位价值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体系,将员工个人目标与银行经营目标相结合,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充分调动交易员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

(四)顺应人民币自由化改革进程,构建覆盖全球的做市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最终也将成为国际化的自由兑换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的做市商,如何搭建科学合理、地域上覆盖亚、欧和北美主要金融市场、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交易平台是做大做强做市业务的必备条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向国外市场开拓,在海外设立交易中心,通过扩大自营交易规模,增强外汇自营交易盈利能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为做市业务向海外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营预警系统构建 下一篇:扩大消费:金融作用路径与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