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农村企业信贷状况调查分析:浙江案例

时间:2022-09-29 11:16:39

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农村企业信贷状况调查分析:浙江案例

摘要:文章对金融危机形势下浙江省农村企业信贷状况做了抽样调查,并据此分析了农村企业的信贷特点、金融服务满足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企业贷款表现出小额、短期、投放于原材料购买和流动资金周转等特点;欠发达县域企业进行民间融资现象比发达县域突出;农村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贷款抵押担保难。

关键词:农村企业;信贷;民间借贷;抵押担保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053-04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企业在“三农”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企业的信贷满足状况关乎其生存发展的命脉,是“三农”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本文在2008年11月份对浙江部分县市农村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农村企业信贷状况,以求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金融危机形势下农村企业信贷的真实状况。

一、调查样本的说明

(一)问卷的发放回收

本次调查抽取了浙江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五个县市,分别是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嘉善县、衢州市江山市、台州市玉环县、丽水市龙泉市。在每个县域随机抽取100家农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2%。

(二)被调查县域的经济状况

本次调查选取的五个县域分布在浙北、浙东南、浙西地区,代表了浙江省内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各个层次,且这五个县域的地理性质包括了平原、山区、半岛等地形。总之,本次调查对象力求能够综合反映浙江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使调查分析具有代表性与可比性,能够反映出浙江省农村企业总体信贷状况。

从表1可知,2007年底五个县(市)的平均GDP为144.6亿元,玉环县GDP最高,为222,5亿元,超过平均值77.9亿元;龙泉市GDP最低,为39.6亿元,低于平均值125亿元。第二三产业产值对GDP占比最高的是玉环县(93.9%),最低的是龙泉市(82.1%),相差11.8个百分点。2007年浙江省人均GDP为37130元,而五个县域人均GDP的平均值为33238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玉环县人均GDP最高,为55017元,龙泉市最低,为14006元,前者是后者的近4倍。

从以上分析可知,五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差别较大,其中长兴、嘉善、玉环为发达县域,江山和龙泉为欠发达县域。

(三)样本企业的特征

问卷调查的企业大多数是农村民营小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企业最多,占比60.7%,其次是个人独资企业,占比18.5%。从表2可知,样本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经营时间不长。另外,各个县域内小企业的经营范围类似,产业集聚现象突出。例如,在龙泉市,小企业以竹木加工、青瓷宝剑制造为特色,玉环县则以阀门汽配类小企业见长。

备注:企业类型划分依据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表中数据截止2008年10月31日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汇总所得

由表2可知,样本企业中的小型企业有445家,占比95.5%,居绝大多数,中型以上企业仅21家,占比4.5%;企业设立在5年以内的占比39.9%,在10年以内的占92.8%;各个县域农村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5%,其中嘉善县最高,平均为49.88%;玉环县最低,为34.68%,前者是后者的1.4倍。

二、样本企业的信贷特点

(一)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其贷款呈现出方式单一、额度小、期限短等特点

样本企业中有457家最近两年向正规金融贷款情况可以获知,其中有过贷款的企业达387家,占比84.7%。可见,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仍然比较旺盛。

调研表明,通过担保贷款方式获得贷款的企业累计占比93.8%,而获得信用贷款的企业只占6.2%,贷款方式以单一的担保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很少。而且在发达县域,贷款方式单一现象更加突出,担保贷款占比最高的长兴县(98.9%)和最低的江山市(93.6%)相差5.3个百分点。

另外,样本贷款企业(387家)贷款年均获批总额为6.3亿元,户均年贷款额为163.2万元,户均年获批额在2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贷款申请获批企业数的64.5%,在100万元以下的为44.4%:样本企业年均贷款最高的为3090万元,最低为1.5万元。可见,这些小型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额度普遍较小。从贷款期限看,样本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所获贷款绝大多数为1年期的短期性资金,极少数是1年以上的。

(二)企业贷款多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和原材料购买

调查显示,387家贷款企业中,有196家企业注明贷款用于原材料的购买,也即有50%以上的企业将贷款用于原材料的购买。其他用途有设备购买与更新、货款支付、农产品收购、基建项目、装修等等,但是这些用途所占的比重都很小。

(三)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现象在欠发达县域更为突出

有449份回答了“最近两年是否向非正规金融贷款”的问题,其中有61家企业曾经有民间借贷行为,占比13.6%,其中大部分是向自己的亲朋借款。

其中,江山、龙泉的民间借贷现象最为突出,分别有21.4%、19.0%的企业参与过民间借贷;而在玉环、嘉善、长兴,这一比例分别为12.7%、10.8%、4.2%。江山和龙泉地处浙西南,属经济欠发达县域;嘉善、长兴和玉环均是“全国百强县”,属经济发达县域。可以看出,在经济欠发达县域,农村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现象更为突出。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目前这些农村企业的民间借贷金额多在100万元以内,期限多为1年,利率视贷款金额大小而定,一般100万元以内的贷款利率为月息1分,少数为1分2厘,100万元以上为月息1分5厘,为同期同档基准利率的1.8至2.7倍。

三、样本企业对当前形势下金融服务的评价

(一)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态度:满意而不满足

随着金融业经营门槛的降低,商业银行介入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渐趋规范,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调研发现:农村企业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给予了肯定,但是贷款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贷款申请存在“瓶颈”。

从图1可见,有80%的企业对正规金融的服务态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不到一半(49.6%)的企业认为当前的贷款利率较高,认为贷款利率“一般”和“低”的企业占到了50.4%。但是,只有48.5%的企业认为其贷款申请的满足程度较高,认为满足程度“一般”和“低”的企业超过了一半(51.5%)。也就是说,样本企业对于当前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利率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其所能够提供的金融供给和贷款支持仍不满

足。

调研数据进一步显示,信贷状况可获知企业近两年内的贷款申请额共为17.3亿元,获批额共为12.6亿元,资金缺口4.7亿元,缺口比例27.2%,信贷需求缺口仍然较大。可见,当前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有所提升但是企业的信贷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

(二)贷款申请的“瓶颈”:手续烦琐、抵押担保难

1996年商业化改革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贷款审批权上收,网点大幅度撤并;而农村企业的产品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科技含量低,不符合银行信贷政策规定。两方面的作用使得农村企业更加难以取得银行信贷支持,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首先要能提供合规的贷款抵押物。

调查显示,企业贷款申请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手续烦琐(56.2%)和抵押担保难(30.3%)两个方面。而手续烦琐原因在于复杂的抵押担保程序。所以,贷款难以申请成功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过多的贷款条件和繁杂的审批手续,即抵押担保难。

(三)对新型农村金融寄予厚望,但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政府与监管部门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良好农村金融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到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备受重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给农村企业融资、农户资金需求的满足带来了新的可选途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图2可知,48.6%的企业表示“会”投资人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32.9%的企业持“不一定”的保守态度。另外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入股首先考虑的是“收益风险大小”(50.6%),其次是“自己融资方便”(29.7%),最后才是“政策变动风险大小”(19.7%)。另外,针对“新型农村金融对于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的作用”问题,持正面态度的企业居多,分别是“作用很大”(43.2%)、“作用有限”(42.2%),有14.6%的企业认为“基本没有作用”。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理性的分析判断基础上认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乐观,并对其寄予厚望。

虽然大多数企业对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前景看好,但是被问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时,持肯定态度的企业并不多:由图2知,只有17.0%的企业表示“会”把存贷款业务等转移到村镇银行,接近一半(49.5%)的企业明确表示“不会”把存贷款业务转移至村镇银行。

图3显示,八成以上(83.1%)的企业认为小额贷款公司4倍于基准利率的利率上限“太高,难以接受”,13.3%的企业表示“可以接受”,少量企业认为“偏低,仍然可以提高”(0.7%)和“不应该设置上限,应该完全放开”(2.9%)。以上说明:大多数企业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前景抱有不确定的看法。

四、研究结论及分析评论

(一)对农村企业信贷特点的分析评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形势下农村企业的信贷状况呈现出贷款方式单一、额度小、期限短等特点,贷款绝大部分用于原材料购买和流动资金周转。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有:

1 抵押物和担保方的空缺。以小企业为主的农村企业中,企业的生产规模小,有些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家庭作坊”式的微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缺乏合规的抵押物和合适的担保方。所以其贷款多呈现贷款方式单一、小额、短期的特点。

2 自身规模的扩张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农村企业自身需要发展壮大和生产规模扩张,这需要有更多的原材料投入生产;另外,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前夕,国际市场以原油、有色金属和铁矿石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齐升共涨,使得农村企业原材料投入成本上升。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农村企业的贷款多用于原材料购买。

(二)对欠发达县域企业进行民间融资现象更为突出的分析评论

笔者还发现:欠发达县域的民间借贷现象较发达县域更为突出。出现这种现象有三个原因:

1 县域内金融机构数量的差异。从表3可知,发达县域内不论是金融机构网点数还是乡(镇)平均覆盖率都明显大于欠发达县域(江山、龙泉),其中覆盖率最高的是嘉善县,为7.7,最低的是龙泉市,为2.8,前者是后者的2.8倍。

通过比较可知,欠发达县域内金融机构种类少、数量少,以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很少。而发达县域的金融机构种类多,数量多,竞争强,资金供给相对充裕。

2 金融机构活力的差异。县域内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决定了金融环境中竞争强度的大小。欠发达县域内金融机构数量少,缺乏竞争,金融从业人员信贷观念陈旧,主动营销观念淡薄,金融机构没有活力。而发达县域拥有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再加上金融危机的扩散,使得这些金融机构的展业压力大,从业人员主动营销观念强,金融机构有活力。

3 农村企业规模的差异。欠发达县域的农村企业规模较之发达县域偏小,而规模小的企业一般难以提供贷款抵押物,难以找到适合的担保方,所以难以获得正规金融贷款。而发达农村企业规模较大,股权结构、治理构架较完善,资产质量较高,较容易获得正规金融的支持。

(三)对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主观评价的分析评论

目前的农村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在于贷款抵押担保难。可以从企业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解释:

企业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现阶段农村企业大都经营方式粗放,财务账本不规范。有的一家企业出现几种账本,利润低的账本应付税务部门,产量高的账本应付工商部门,资本金充足的账本应付银行,导致银行无法摸清企业实际情况。二是企业的道德风险。部分企业的法制观念淡薄,在获得贷款后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给金融机构的印象差。三是企业信用等级低。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企业对信用等级不够重视,更不注重培养自身信用。

金融机构方面,一是金融危机形势下金融机构放贷趋于谨慎。金融危机冲击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浙江省内的出口型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滑落较大,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控制的考虑,产生“惜贷”行为。二是小额贷款办理成本费用高。三是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模式不适用于农村中小型企业。当前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模式以针对大型企业为主,表现出审批权限上收、手续烦琐、贷款门槛高、逾期控制严格等特点,这不适用于农村小企业。四是信用评级不利于农村企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依据的高信用评级需要企业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取,而农村企业大都年龄小,不能够培养出较高的信用等级。

参考文献:

[1]田力,胡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容量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125-135。

[2]杜世雄,对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5):46-55。

[3]浙江统计年鉴2008[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及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