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中的变式引导初探

时间:2022-05-28 02:44:50

阅读课中的变式引导初探

笔者多次深入课堂听课,从所了解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徐宏寿老师在评课时所说“太小气了”——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得体地引导学生阅读上还有不少问题,不少阅读课仍然是传统的篇章分析那一套,教师引导的指向还是束缚在从结构入手,逐段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总结特色的陈旧的框框之中,不仅教师教得累,而且学生学得也厌烦,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课堂上经常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其后果必然是阅读教学缺乏生机,阅读能力难以培养,课堂教学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以上状况,笔者就如何在“引导”上做文章,并着力在“变式引导”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恳请各位方家指点一二。

“变式引导”,即打破程式化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传统方式,根据教材编排的一些特点,选好阅读课文的“切入口”来引导学生阅读。为求体现一个“变”字,旨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课堂阅读效益。现赘述如下:

一.从课文标题入手引导学生阅读。

文题是课文的窗口,通过窗口能窥探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紧扣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势必能够巧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请看引导阅读《中国石拱桥》的设计:

1.同学们见过哪几种桥?(引出石拱桥)

2.石拱桥是个什么样子的桥?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文第1、2段文字回答)

3.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文第3段文字回答)

4.作者是怎样具体举例来说明它的特点的?(阅读课文中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来解决)

5.中国石拱桥在解放后有着怎样的发展?表明了什么?(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解决)

这种围绕文题设计教学,紧紧抓住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从学习重点入手引导学生阅读。

可以大胆地说,如果将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解决了,这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并非如此,每教一篇说明文,如果在教学中不把说明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一一教到,总觉得不放心。其实,教材的编写是有着它的序列性的,如果我们的教师把整个初中教材从根本上入手,了解整个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体系及教学要求,将所有的说明文单元按照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各课的“学习重点”来扎扎实实教学,那么整个初中语文阶段的说明文在教材中的要求是能够达到的。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避免重复甚至无效的劳动。所以,开课伊始,便应立足全册教材,研究出本册书的教学重点,再研究出单元的教学重点,进而弄清本课的教学重点。紧扣学习重点,直截了当地按照“学习重点”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

如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紧扣“学习重点”,从作者介绍了“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和“这种示异释疑的构思有何作用?”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突出解决“学习重点”就行了。至于说明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教学要求,就作为次重点——可以顾及,也可不涉及,因为他们在别的说明文里会作为重点来安排的。

三.从课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阅读。

课文结构,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从课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就是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之后,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结构方面深入“理解”,这就完成了“精读”的任务,为下一步“研读”作了精心的准备。这就有助于学生利用阅读课文的“拐棍”学会学习了。

如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设计学习程序:课文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顺序,作者是怎样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具体刻画的?教者从处理这个事关课文结构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研读三个场面中有关海燕、乌云、狂风、雷声、闪电描写的语句,体会暴风雨来临前黑暗的环境气氛越来越浓烈的特点以及海燕的雄姿,从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用得十分准确的有很强表现力的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如“卷集”“暗”“低”“压”“抱”“甩”“摔”“怒吼”“燃烧”等等。“精读”“研读”交叉而有序进行。

这样设计,既引导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解决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又改革了程式化的课堂结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是会调动起来的。

四.从课文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阅读。

许多课文都有着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即中心句),从中心句出发,读懂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些什么,从哪几方面写的,自然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敬业与乐业》一文第一段文字的末尾写道:“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围绕这一中心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什么叫做“敬业”?(阅读第三段文字回答);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敬业”(阅读第四段文字回答);

3.作者认为什么是“乐业”?(阅读第五段文字回答)

4.作者怎样论述“乐业”的重要?(阅读第六段文字回答)

5.阅读课文第二段到第七段,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通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类似这样有中心句的课文还有《苏州园林》(说明文)《纪念白求恩》(议论文)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

五.从“探究·练习”入手引导学生阅读。

从现行教材编写的特点来看,绝大部分课文后的“探究·练习”都是紧扣学习重点进行设计的。有的还指导了阅读思路。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此出发来阅读课文。

如宗璞的状物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文后的“探究·练习”第一、二题就是针对学习重点一设计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上一篇:视频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化运用 下一篇: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