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5-27 08:32:18

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压力的加大,都给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提出全新要求。以当前“就业难”问题来看,一方面来自高校教育的扩招;另一方面则来自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不足,缺乏基本从业素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加快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推动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滞后

由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真正与高校发展相符、与国情相适应的职业指导理论基本为空白状态。在已有的部分理论中,大多来自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翻译,缺乏针对性。可以说,高校职业指导缺乏理论支持,必将出现盲目性、主观性等缺陷,制约了职业指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有关职业指导理论的建设体系,组织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法学专家、以及相应的指导机构、政府部门等开展调查研究,填补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空白,为职业指导提供保障与支持。

(二)职业指导的方法单一化

以我国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执行状况来看,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开会灌输”,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等方式,应付职业指导工作。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或者专业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等的深入分析,职业指导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另外,虽然一些学校逐步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专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但是教学方法单一,采取“填鸭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再加上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际案例分析,指导效果不佳。

(三)职业指导的内容片面化

目前,我国高校很多职业指导的内容过于片面,多集中在讲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介绍就业经验等方面,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实用性不强,缺乏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甚至将职业指导与面试指导混为一谈,只为应付毕业而设置,失去了职业指导的真正作用。这种片面性、应付性的职业指导,造成学生缺乏兴趣,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职业倾向、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就业意识。另外,有关学生的就业能力测试、创新能力引导及心理问题等内容,都没有涉及到。

(四)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性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组织环节薄弱。一方面,职业指导教师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性、专职性。在现有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大多数都是行政转岗人员以兼职形式担任,由于这些教师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不能及时掌握职业指导最新知识,教学思想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不相符,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职业指导的基本功不过硬,造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的策略

(一)加快相关理论研究

没有理论支持的实践必然不成立,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科学性、系统性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以我国实际国情及高校发展状况为出发点,有关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成功理论,如人格类型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需要、职业发展、特质和因素匹配等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并在具体应用实践中不断总结,实现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②全面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建设,积极探索实践,从根本提高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加快改革步伐,为理论研究提供依据;③以职业指导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确定研究课题或项目,创造更多条件走进国内外学校或企业参观考察,在借鉴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寻求与我国国情相符、与高校发展相符、与学生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相符的职业指导理论。

(二)实现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方式

高校职业指导应注重实用性,真正对学生就业有所帮助。因此,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必须实现多元化。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辅以各种教学手段。首先,在高校官方网站上设置“职业指导”板块或论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在线答疑等方式,提高指导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其次,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上市公司HR经理、资深专家等来校开讲座,以现身说法、实际案例等教育方式,增强指导效果;再次,高校还应开展从业技能培训及从业资格认证等工作,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让学生从中受到职业指导。学生作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主体,也可在校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并参与,如自编职业指导手册、开办职业指导刊物、现场模拟招聘会、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三)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建设

在高校职业指导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应强调系统性、综合性。突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例如,在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应加强职业知识教育,包括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使之基本了解社会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从整体规划职业生涯;在大二期间,应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特长、兴趣,了解自己的性格,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目标,逐渐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在大三期间,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用人单位资料,了解市场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掌握基本的就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大四是面临毕业的关键一年,高校应重点向毕业生推荐相关就业政策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帮助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辅导求职简历的写作以及面试技巧等,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习,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

(四)注重职业指导的实践性

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强化职业指导的实践性。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企业实习,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业、职业、就业、创业等思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努力。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也可直接了解高校教育及学生能力等基本状况,增强校企互动,发挥良好的职业指导效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给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满足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双方利益。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依托,提倡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由用人企业投入一定的人才培养基金,委托高校培养专业化人才。这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也能提前感悟企业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一些学生通过企业实习或者工作,可以缓解教育成本压力,减轻家庭负担,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方良性发展。通过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与大学生双方都参加到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加强双方之间的了解,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五)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职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备独特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教学方法。因此,要求职业指导教师既要掌握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也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自觉拓宽知识面,熟悉国家现有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一方面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时服务。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给职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必须加快改革,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兼职状况,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应变能力强的职业指导队伍,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六)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再加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自我,避免在就业中“高不成低不就”,合理确定自身的就业期望与职业定位,唯此才能顺利走向社会。在新形势下,一些毕业生却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的思想,在选择就业时,不能及时抓住机会,过于在乎就业单位的所在城市、收入状况等,而忽略了国家发展需要、个人未来进步空间等,由于择业期望值过高,因此就业率令人堪忧。高校通过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全新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增强就业意识,同时鼓励更多毕业生找准坐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遇到挫折与失败,但是又无处释放,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怯懦、急躁、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尤其针对在求职过程中心理素质偏差、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鼓励他们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就业。另外,通过心理辅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人生观,增强创业信心与竞争意识,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勇于应对挑战,使他认识到只有充满自信才能获得成功。同时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在不懈的努力过程中实现职业理想。

上一篇:高校在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