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文本的广度,展现思维的深度

时间:2022-05-27 03:49:43

拓宽文本的广度,展现思维的深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拓展是语文教学的必备环节之一。但由于对拓展的理解和实施过程不正确,以至于有些拓展只讲究形式而内容空泛,或者脱离文本,片面拔高。其实,拓展的生命意义体现在对文本的辅助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从拓展的有效性的角度探讨拓展如何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灵活地迁移到考试答题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拓展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环节之一。不少语文教师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通过拓展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渗透。为此,一些老师认为拓展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拔高,必须由课内转向课外才能体现课堂内容的深度。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质示范课中,一位教师讲授《瓦尔登湖》,没有结合文本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而是详讲作者生平,花大量时间探究作者远离文明而隐居的原因,最后荒谬地得出本文主题为“批判社会发展与工业污染”,而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疏于解析,一节课下来,课堂热闹得很,学生却是什么也没学到。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教学应以文本为根本,落实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拓展则是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落实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沟通着文本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是学生从课堂学习迁移到考试答题的桥梁。因此,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拓展环节,往往能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

一、拓宽文本

众所周知,编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文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文本拓展是一种很好的巩固手段。

1.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对于语音、字形、词语正确运用等题型,高三学生从来是花时间多而获益甚少。主要是平时接触不多,不熟悉的缘故。试想,三年甚至六年堆积下来的词汇仅花几个月的时间能解决吗?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挑选重点的字词,设计二三道选择题,如“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既可以让学生对字词理解正确,又能巩固学生记忆。

2.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自素质教育开展以来,老师特别反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对“本文通过写……表达(揭露)了作者(社会)……”这个模式深恶痛绝。常言道,凡事过犹不及。僵化的模式学习固然不好,完全拒绝也是“孱头”。试想,阅读文章如果连文章的主旨都把握不准,能说明你已经理解文本吗?从2006年开始,各省在高考试题中陆续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理解,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就是考查这一项内容。这说明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略或省略探讨文章主旨这一环节。然而,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而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要通过层层的探究,由浅人深,才能正确把握。如,教学《琵琶行(并序)》时,可以这样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文末‘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何看待?”学生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得出诗人既是同情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遭贬谪的悲痛。

3.对课文空白的补充

美术讲究“空白”,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在想象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文学的空白可以是人物描写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也可以是论点、论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空白”,巧妙设计拓展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如,在教学《宝玉挨打》,如何把握贾母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的双关艺术来完善这一形象的空白。文中原话如下:

(贾母)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表叹自己“可怜”。实骂贾政不是“好儿子”。)

贾母又对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表说宝玉将来会这样。实说贾政现在已经是这样。)

贾母的话语,尤其加着重号的部分,双关而讽刺。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宝玉的宠溺和在贾府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同身受,更是使得文本有了因感性和理性结合之后而形成的理解张力。

因此,拓展应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看,拓展并没有一个僵化的模式。它是灵活的,是服务于文本解读对文本拓宽、或知识积累、或突出重点、或升华主题,实实在在不讲究形式花俏。否则,就是作秀,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

二、深化课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书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何化有限为无限?拓展能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有效地课堂拓展能深化课堂教学,扩展课堂的维度,提高课堂效率。

1.引导理性分析

文本作为重要信息的载体,以语言文字的独特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内容,字里行间均能表达多层意思,常常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如果学生把“哈姆雷特”理解为“哈利波特”则是教学的失败。然而,现实的影视文学为了吸引观众,往往对原著删改,而学生受影视文学的影响,则对作品误解。如电影《祝福》里,祥林嫂捐了门槛后,鲁四婶依然不让她触碰祭器,她知道自己受骗后,愤怒之下,拿着刀冲去庙里砍门槛。而《祝福》原文中,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后,鲁四婶依然不让她碰祭器,她呆了,很快疯了,后来死了。通过对比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种修改?两个祥林嫂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理性认识:电视剧最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和悬念的设置,这样能够让故事跌宕起伏、引人人胜,扣人心弦,同时必须适合当时拍摄的时代背景;而小说最关注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小说的主题。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匠心及作品深意,从而积极深入文本,探究作品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2.激发多向思考

这种拓展往往把课堂向深处发展。老师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思考习惯等自主的感知和思索,从而使学生追本溯源,触类旁通,学会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文本,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思考:“狼爸、虎妈是穿越版的焦母吗?”纵观高考的主观题,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和选考部分,至少有一道题要求学生结合现实或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这种多角度的思考习惯,则很难应答。

3.丰富知识积累

为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或扩展知识面,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了解文本中出现的某些学术名词及相关领域,或了解文本

中涉及的人物或故事等,这是对文本的较好补充。如,《滕王阁序》中有典故40多处,如果在课堂上解决,就耗时费力,而且效率低。而布置学生主动网上查阅,详细而便捷。还可以整理成为写作素材,归类到适用的话题,如,“德才兼备”“怀才不遇”等,这样的拓展,表面是收集资料,其实是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化为内功、灵活运用;又如,学习《赤壁赋》后,倡议学生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课外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对苏轼诗文的风格和思想进行探讨,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在一次以“差别”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大量优秀的作品,如《苏轼与辛弃疾的差别》《李清照VS祥林嫂》等无不体现了学生知识积累的丰富,把零散无序的资源进行有序整合。

4.培养语文能力

学生对语言运用题的“压缩语段”“仿写扩展”答题常常遗漏信息,对句子的中心和隐含的修辞把握不准,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与原句意韵一致的句子。所以,教师应利用文本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让学生在模仿训练中品味语言,积淀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而文章中运用的各种表达技能,如构思方式、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等,均可在拓展中让学生总结、归纳,并学以致用。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重点是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概括梁任公形象。如果老师仅仅引导到这个阶段就停止,不能不说这节课是失败的,因为,学生仅仅能掌握的是梁任公这人的形象。如果,老师事先修改原文,重新撰写,把凡能体现其形象的句子去掉,仅留下文章的大概意思,让学生对比阅读,那么,学生就能掌握人物形象的丰满突出离不开细节描写,从而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中。

因此,有效地拓展,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室和书本,更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有效的拓展对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仅列举一二。只要教师以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做到立足文本,有效适当的“拓展”,这样,既能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和深度,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亮点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开侨中学)

上一篇:《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议数学学差生的成因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