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预习初中语文

时间:2022-05-27 10:28:39

谈谈怎样预习初中语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有高效的学习效果,那就要讲究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而课前预习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角度,首先谈了预习的重要性,接着分两大板块谈了一些预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预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有效; 方法; 自学能力

预习,上课,复习构成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习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奏,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预习的重要性。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能否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要求的甚远,预习与不预习半斤八两,那么如何搞好预习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课文,找出新课文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初中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显而易见,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才能有效地吸收所学的知识。

其次,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的

预习的任务是分清新课中已知和未知,发现问题,做好听课的准备;预习的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讲究有效的预习方法

(一)常规性预习

1.阅读。阅读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框内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教材、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在预习课文时,既要默读,又要朗读。在默读的时候,把着眼点首先放在把握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上,同时注意文中格言、警句,确定朗读的基调和情感。朗读要力求不读错一个字,也不能漏字添字,读音要正确,要读得“自然上口”,有时还需要有表情朗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要去读一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重点读的还是教材。一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读两遍,第一遍主要是略读,感知课文,弄清文体。第二遍精读,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研读课文。

2.勾画。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文体的讲解,但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

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

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3.查阅。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学生还要将课文中出现的而“读一读,写一写”里没有列出来的生字词补充出来,这样就更加完善了。除此以外,学生还要留意一下那些不能如常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用法。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其中“泛滥”一词就不能作常规理解,那么学生就要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弄清楚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果条件许可,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4.制定预习表。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在阅读、勾画、查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完成,它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文体、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二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信息,教师经过归纳、筛选,再把它融入课堂,列进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的几种预习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文章。在学生预习习惯未养成之前,教师一定要悉心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且预习作业也要认真检查,否则便会流于形式,一旦习惯养成,教师就可以放手,在上新课之前只需要提醒学生做就行了,但偶尔也要抽查一下,以免个别学生偷懒钻空子。

(二)深入性预习

这是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和复杂的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主要从语言、文章主题、综合性的问题几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可以接着前面的预习作业写,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例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中,关于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这一问题,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学生说这个问题出得太怪了,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化出来的,长大当然要变成天鹅;有的说是它自己不断追求奋斗的结果;还有的说这是作者安徒生为了让小读者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故意安排的这个美好的结局。又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杨修之死》,关于这篇文章杨修之死的原因之说,书上列出了三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注意到,并且进行思考。再如七年级上册《伤仲永》一文中,仲永的才能为什么会枯竭?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课堂就会愈加精彩,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预习习惯是良好的习惯之一,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习惯,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上的预习方法是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心血。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地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

上一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中职学生写作的探索 下一篇:谈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初中生语文综合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