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缝隙之美

时间:2022-05-27 03:45:23

作文教学中的缝隙之美

摘 要: 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作文教学应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给学生留一道缝隙,是一种既简单又科学的方式。最简约的往往又是最有效的,教师不应倾囊相授,而应力求用最简单的手段调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用最积极的态度汲取所需养分。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少教多学 缝隙 高效课堂

当前,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作文课堂上仍扮演着完美主角,学生扮演无趣的听众。老师讲得酣畅淋漓,一堂课达到360度无死角的程度,可学生听得兴趣索然。联想到“博乐先生微逗秀”这档脱口秀节目,发现近几期在保持原有板块的基础上新增了“让你想不到”这一环节,给观众留了一道缝隙,一道足够发挥想象力的缝隙。这样一来,观众不仅可以轻松地接收到笑的信息,更可以到发挥自己强大的想象力,真可谓兴趣盎然。老子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这是告诉我们要简单地教作文,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大道至简”的教学境界。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缝隙之美呢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作设计,追求效度之美

“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如是说。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最简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单一的“接受式”易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学生的发展。

在教授人物细节描写方法时,在思维训练引导方面我做了精心设计,上课时我选取了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片段:“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接下来,我借助联想和想象及修辞技巧对“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进行第一次修改:“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最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发现运用心理描写方法的优势。通过学生的比较,教师的点拨,归纳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方法之一:梦境幻觉法。通过启发,学生能够明确感受到第一个片段虽然用了“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读者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而运用梦境幻觉法能够生动地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教给学生心理描写的第二种方法时,我还是出示了最原始片段。接下来,我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紧张心情:“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明明窗外是明媚灿烂的阳光,但我却感觉太阳黯然失色,心中腾起一股凉意。”然后让学生将其与第一个片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片段的不同,即第二个片段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紧张心理,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更生动。

在教给学生心理描写的第三种方法时,我基本上还是以第一个语段为范本进行修改,我运用了“内心独白”法描摹人物紧张而又后悔的心理:“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想着这些,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我再也不玩手机,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玩游戏!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然后让学生将其与修改后的语段进行比较。

我用同一个片段进行变化、比较,目的就是用最简约的方式促进学生向纵深发展。然而简约并不是简单,应是巧妙设计,给学生留一道缝隙,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同一材料多角度的变化,多角度地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的各种技巧,既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又能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心理世界、感情世界。这样的巧设计让作文课堂变得简约而有效。

二、内容简单,体现深度之美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解读教材,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取舍,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人物的细节描写方法时做了如下设计:我首先用寻人启事导入,导入结束后,直奔主题,立即出示两个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

原文:我看见母亲的额头竟有了皱纹,头发变白,腰杆变得弯曲,好久才直起腰。母亲手很粗,握住我的手,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改文:我看见母亲光滑的额头上竟添了几缕皱纹,乌黑的头发写满苍白,笔直的腰杆变得弯曲,母亲捶捶胸,敲敲背,好久才慢慢地直起了腰。母亲手很粗,仿佛一块粗糙的铁板,手心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黄色小山包,硬硬的……她粗糙的手紧紧地攥住我的手,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爱,那是三月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

第二个片段囊括了人物细节描写的五种方法,整堂课不再出示其他例子,作文教学自始至终围绕这两个片段展开,目的就是给学生留一道缝隙,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比较、发现、归纳人物细节描写的五种方法。教学中,我始终引学生悟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让知识与能力同步增益,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更多些。”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缝隙,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启发,进而让学生在比较中产生独特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没有在教师预设的“线性”流程中,这也是作文教学的最大价值。

三、灵活评价,讲究梯度之美

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往往“精批细改”,经两个星期的“精雕细琢”后,作文才发到学生手上,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兴趣索然,只是粗略看看而已。长期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偷了点懒”,给学生留了一条缝隙,写评语时,采用了启发式旁批。常用的批语有:这个句子有错别字,你能找出来吗?这个句子是病句,你能修改吗?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会更生动,你会运用吗?如果是批改跟专题有关的作文,我会进一步提高难度,让学生用上相应的符号并要求在旁边写上相应批注。如批改运用细节描写的文章,之前我会给出相应的符号,修辞句用?摇?摇 ?摇?摇,精心使用的修饰语用( ),精心锤炼的词语下面要打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用?摇?摇?摇 ?摇,使用符号的旁边一定要有批注,如: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这个句子的X个词语是精心锤炼的,生动地写出了……最近一次关于细节描写的文章,学生的自评做得特别好,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得较为到位,写作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当然,简约教作文,不是简陋肤浅教,而是以约驭博;是经过复杂的工作而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简约教作文,是一种课堂感受,一种精湛设计,一种教学境界。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陶行知也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简简单单教作文,少着墨,多留缝隙,作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8).

[2]王杰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学科课堂提问方法探讨 下一篇:浅谈概率课堂教学中的传道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