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策略的探讨

时间:2022-05-26 01:15:49

初中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策略的探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分析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和减少“学困生”的基本途径两方面浅谈笔者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42-02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是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以合作学习促学困生的发展作为研究重点,从培养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入手,通过师生共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为学困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推进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围绕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并参考文献资料,分析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转化和减少“学困生”的基本途径。

2 化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学生本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1.1学习方法不当

初三刚接触化学时,奇妙的化学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但部分学生只注重看热闹而不注重看门道,注重表象知识的感知而不注重理性知识的思考和记忆,对化学反应看表象而不知其实质,不懂得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也不重视事实、原理、概念的理解记忆,头脑中的化学知识是零碎的、零乱的,从而造成知识上的脱节,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对化学学习产生畏惧、厌学。

2.1.2缺少自信,活动参与度不够

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观察,学习的原动力始终不足,总觉得自己笨手笨脚,害怕参与学习活动,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生怕说错。学习上遇到到困难,不敢向同学、老师请教,有了疑问、异议也不敢提出,渐渐地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困难。

2.1.3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

部分“学困生”化学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缺乏踏踏实实学习化学的决心和毅力,学习全凭一时热情,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情绪烦躁,觉得自己缺乏学习化学的才能,产生放弃学习化学的念头,变成“学困生”。

2.2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1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滞后

初中化学教师长期任教毕业年级,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的快节奏的教学模式,他们不能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能采取积极的心理优化措施,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一味加大课堂的容量,不顾学生的感受,肆意拔高,一步到位,提高所谓的“课堂学习效率”,教与学严重脱钩,致使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2.2.2对“学困生”缺乏研究了解

教师不注意研究和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把自己对化学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时,一味的责怪学生学习基础差、思维慢、脑子笨。

2.2.3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感性材料,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教学中许多应该探究、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以学生机械记忆理解为主,造成学生的学习是雾里看花,稀里糊涂,学习能力日趋减弱,学习困难愈加明显。

3 化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3.1缩短与“学困生”的距离,加强感性沟通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充满爱心,了解其性格,尊重其个性,努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露脸”的机会,让“学困生”能经常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加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赞许,要经常和学困生促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励其克服困难。对“学困生”的每一次练习和作业情况都要及时反馈,做好作业面批和作业订正辅导,练习难度要恰当,针对性要强,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究”,加强对他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的训练。

3.2切实加强对“学困生”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观察、谈话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3.2.1研究“学困生”所误

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信息,研究、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洞察其心理,巧妙而准确的帮助其纠正错误,并督促其订正。

3.2.2研究“学困生”所疑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善于发现和排除学生思维的“疙瘩”,体察他们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精心设置教学过程,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结合,及时帮助他们化解学习中的疑难。

3.2.3研究“学困生”所遗

调查表明,学困生常有“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和知识与解决问题联系不上的感受。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克服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3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培养和保持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其突破化学知识的分化。课堂教学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缩短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生活用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学。

3.4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浅、慢、精”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和记忆的方法,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注重运用典型实例,注意联系对比,注意抓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型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要给学生反复点拨、启发和疏通;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5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演示时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学生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实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仪器简易、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

3.6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不断模仿、不断重复、不断操练,帮助学生做到眼勤、耳勤、手勤和口勤,学会记忆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指导“学困生”阅读。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第二,启发“学困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健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第三,组织“学困生”讨论。讨论是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困生”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学困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热烈的气氛中体验学习,感悟知识。

第四,引导“学困生”总结。复习教学中指导“学困生”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使“学困生”掌握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第五,面向全班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对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就会出现“尖子吃不饱,慢生不消化”的现象。学生在一起上课,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法。即简单地把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授课时采用低起点(适合少数下层学生)、中坡度(适合大多数中层学生),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和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处于“不跳够不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状态,其效果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得到最佳发展。

面对化学学困生的存在与转化,在实践中笔者作了许多的思考与努力。许多学困生都不是智力原因造成的,是暂时的现象。我对不同类型学困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认为,只要老师在思想上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工作,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热情,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会取得更大的成效,整体教学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杜芳艳.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

[2]郭英,刘胜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

[3]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

上一篇:浅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下一篇:浅议中学化学危险药品的使用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