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趣,培养志趣

时间:2022-05-26 01:05:15

摘 要: 作者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总结得出“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则是保证情境创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创设情境,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兴趣培养 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某些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忽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实现目标。这种“外在化”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教师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用数学的魅力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方面,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平移》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最终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概括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敏捷,不断迸射出火花,特别是小学生,其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潜力有待挖掘。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编造出来的。如教学“几和第几”时,我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是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则是保证情境创设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上一篇:浅论生活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作用 下一篇:关于高校外贸实验室建设的改革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