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政策礼遇

时间:2022-05-21 08:05:38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政策礼遇

摘 要: 中日两国的交往古已有之。其中,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深刻的,当属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由日本天皇组织派遣的遣唐使团。在日本遣唐使访华期间,唐朝政府以广阔胸襟对其进行了友好的接待与安置,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礼遇政策,不可谓不周到,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提供了很大便利。

关键词: 唐朝政府 日本遣唐使 政策礼遇

中日两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交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公元1世纪,中华已知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住民①;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②;公元239年(景初2年),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遣难升米、次使都牛利等使者出使曹魏,获赐“亲魏倭王”金印和铜镜百枚③;公元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与隋朝炀帝做出了互通使者、缔结邦交的决策④;公元630年起,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使团,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华经济文化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其远扬的威名,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其中自然包括日本。日本由于此前四次遣隋经历,朝野上下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仰慕与向往,涌现出学习和模仿中华文化的热潮。公元623年,惠齐、惠日等遣隋僧在中国留学多年后归国,向天皇报告大唐是法律制度最为完备的国家,建议派遣使节赴唐学习。为了达到更加直接、有效的学习唐朝先进制度与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才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赴中国学习。自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以来,遣唐使成行之旅共计十二次。

本文谨以史料为根据,从唐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接待、安置和遣送三方面,就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来访的政策礼遇进行论述。

一、唐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接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遣唐使团到达唐朝口岸后,一般要按照程序向当地官府报告。官府在接到报告后,会立刻将使团迎进馆舍,一面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等候指示。在接到朝廷的指示以后,官府才会允许使团前行。如日本学者大庭修所说:“不论抵达唐土何处,当地官员即按接待外国使节规定予以接待,同时报请长安,根据指示决定入京人数,按公差由各州县顺次护送至长安。”⑤一般使团人数多达数百之众,其中被允许进京的常常只有包含使节、留学生等在内的少数(大约几十人),而水手、杂役人员等则留在当地,静候大使归来。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由地方政府派遣专差护送前往长安。唐政府有明确规定,武周证圣元年(695年)颁发的诏书称:“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即按照等级,供给外来使节在唐费用。因此,一路上或乘官船,或走驿站,所有费用均由唐政府提供。

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盐官判官元行存,乘小船来慰问,使等笔言国风。大使赠土物,亦更向淮南镇去。从江口北行十五里许,既到镇家,镇军等申云:‘更可还向于掘港庭。’即将镇军两人归于江口。垂到江口,判官元行存在水路边申云:‘今日已晚,夜头停宿。’随言留居,劳问殊深,兼加引前之人。”可见唐朝官员对于日本遣唐使的到访,做出了周到安排。圆仁等一行人登岸后,七月九日巳时,“海陵镇大使刘勉来慰问使等,赠酒饼,兼设音声。相从官健、亲事八人,其刘勉紫朝服,当村押官亦同紫衣。巡检事毕,归县家”。二十三日,到海陵县东,“县令等迎来西池寺南江桥前。大使、判官、录事等下船就陆,到寺里宿住,县司等奉钱”。二十四日,“到宜陵馆,此是寺侍供往还官客之人处”。由此可见,使团的居所是专门安排用于官方客人居住的。

一般说来,遣唐使团会在经历数月的奔波后,最终抵达长安。抵达后,使团首先会被安排住进京郊的长乐驿,随后会有政府官员率马相迎,并奉上酒脯以示慰劳;其次在相关官员的引领下,使团下榻于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四方馆,并且由特设的监使照料其衣食住行等;最后是使节贡献方物,按遣唐使呈上的贡物,唐皇会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为使臣授以爵位以示嘉奖。使节在觐见皇帝时,会趁机提出安排留学等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事宜,一般情况下,皇会“所请并允”。

使团在京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接受皇帝的召见,一般在麟德殿谒见皇帝,并在内廷赐宴、授赏、授爵。

《新唐书・日本传》对来使粟田真人觐见就有详细记载:

“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遗朝臣真人莱田贡方物。朝臣真人者,扰唐尚书也。冠进德冠,顶有华四披,紫袍帛带。真人好学,能属文,进止有容。武后实之麟德服,授司膳卿,还之。”

粟田真人丰神俊朗,器宇轩昂,被称作“君子国人”,其后藤原清河来唐之时,日本更被唐玄宗称作“礼仪君子国”。以唐皇为首的唐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唐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安置

日本遣唐使团中,除了官员之外,还包括一些留学僧侣和留学生。唐政府秉承着“华夷一家”的原则,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视同仁,在安排就学的问题上丝毫不马虎,他们大多被安排在国子监进行学习。国子监下分设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馆,多数留学生在前三馆学习经书史学,少数在后三馆研习法律、书画和算术等专门技艺。日本学生一旦入学,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鸿胪寺⑥供给。

遣唐使在唐学习和交流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唐朝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首先,他们在初次拜会老师时,要献上一定数量的见面礼。其次,日本留学生所用的教材及学习的时间与中国学生相同,即《孝经》、《论语》共一年,《尚书》、《春秋公羊》、《谷梁》各一年半,《周易》、《毛诗》、《周礼》、《仪礼》各两年,《礼记》、《左氏春秋》各三年。再次,日本留学生必须参加旬试、岁试和业成试。旬试是指每旬参加一次的考试,考试结束后放假一天;岁试,指每年七月组织的一次大考,考查范围是全年所学的课程,考前(约为五月)及考后(约为九月)分别放假一月;业成试,用以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的水准,考试内容为规定所学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者,方可毕业。但若在九年学习后,本该结业之时仍未修完规定课程,或连续三年考核成绩皆为下等,或犯有游荡、赌博、师长等过错的,以及在一年之内告假超过一百天以上者,都会被勒令退学。

日本留学僧侣随着唐朝官制的变化,归属的管理部门也有所变化,设有“崇玄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帐籍、斋醮之事。新罗、日本僧入朝学问,有九年不还者编诸籍”⑦的规定,即在唐朝留学超过九年的,僧侣就将被编入中国僧籍,所受待遇与中国僧侣完全相同。日本僧侣到大唐留学之初,多被安置在皇家西明寺、礼泉寺、慈恩寺、龙兴寺、镇国寺等寺院进行学习,并享受各种优厚待遇。唐政府对于留学僧侣,“每年赐绢二十五匹,四季给时服”,并不时地给予破赏赐。圆仁刚到达中国时,地方官曾特意多给其五匹绢。当留学僧侣游历各地寺院时,官方会提前发给其用以证明身份的文件,使其可以借此到各州县的寺院请求食宿,或向民家化缘。各地寺院都会非常友好地接待这些留学僧人,悉心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并且认真传授佛法,使得唐代流行的佛教各宗得以相继传入日本。

唐政府还奖励和重用学有所成的日本留学生。如:玄入唐后,苦学法相宗,深得其奥妙,被唐玄宗赐紫衣,享受三品待遇。空海在青龙寺学习真言密宗,品行端正,学业精进,被施以灌顶之礼,赐法号“遍照金刚”,并被指定为密宗的第八代祖师,唐顺宗还御赐其菩提念珠一串。园行在试举经文时,解慧博通,对答如流,被唐文宗赐冬法服,绿绫二十匹。园载被唐宣宗迎入皇家西明寺,不时宣入宫中讲佛法,并赐紫衣。“名成太学”的阿倍仲麻吕得吏部奖掖,授校书郎,深得玄宗、肃宗的信任,多次升迁,官至从三品秘书监,被誉为“中国秘书史上日籍秘书第一人”,公元770年在长安逝世后,被追赠为从二品潞州大都督。井成真年仅36岁而终,被唐朝追封为从五品的“尚衣奉御”。可见唐政府对遣唐使不仅出手大方,而且给予了信任和重用。

唐政府有律法条文,针对客死唐土的外国人员的丧葬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唐六典》中写明:“若身亡,使主、副及第三等已上官,闻奏。其丧事所须,所思量给。欲还蕃者,则给辇,递至境。首领第四等已下,不奏闻,但差车牛,送至墓所。”足见唐政府对安置遣唐使的重视。

三、唐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遣送

一般只要遣唐使提出归国要求,唐政府都会予以批准,并且提供各种便利。

根据《旧唐书・日本传》记载:“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而后宪宗答应了其请求。留学生归国时,唐政府有时还会赠送大量佛教经书。武则天就曾送给日本留学僧侣《经律论》等佛教经典。

唐政府在对待日本遣唐使的问题上显得格外宽容,甚至破例允许日本留学生携所迎娶的中国女子回国。原本按照唐朝的律令规定:“诸蕃使人所取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⑧但史料所记载的日本留学生与唐朝女子通婚并归国的事例并不少见。如日本留学生大春日净足在留唐期间与唐人女子李自然进行了婚配,夫妻双双荣归日本;又有藤原清河与唐女喜结良缘,66岁得一爱女,取名喜娘。喜娘于公元779年遣唐使历经磨难,回日本探亲,在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的佳话。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羽栗吉麻吕,也和唐人女子结为连理,并且育有两子,取名“翼”和“翔”,他们后来也都成为了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

遣唐使团在归国之前照例有饯别仪式。仪式由唐政府组织,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除了对使臣的优待以外,唐政府还会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归国时,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六日,州官准给禄。案观察使帖称:“准闰正月二日,给使下赴上都贰百柒拾绢,每人五疋,计壹千三百伍拾疋。准贞元廿一年二月六日,每人各给绢五疋者。”旧例无有禄给僧之例,今度禄时与僧等,但不入京留置。一判官已下水手已上,每人各赐五疋,更无多少。

大唐国云麾将军,是二品。检校大常卿,是文官正三品官。兼左金吾卫将军是武官第一,国亲所除职也。正三品。员外置同正员。

廿七日,留学僧为向扬州,排比随身物。斋后,本国使赐留学僧束卅五疋、帖绵十叠、长绵六十五屯、砂金廿五大两,充学问料。朝贡使赐勾当王友真酒饮惜别。斋后,本国相公唤留学僧,赐沙金,流泪慰别。

遣唐僧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辩法后,于归国的同时带回了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并将与佛教相关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传入日本,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最澄和空海两位大师,他们分别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并且引发了日本效仿唐朝、在山岳建造寺庙的热潮。

四、结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之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往来。从古代开始一直到近代以前,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文化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和丰富了日本的本土文化。在此过程中,遣唐使作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与中国各层人士的友好交往,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广为人知的佳话。

另外,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的友善政策,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营造了良好氛围。中国各阶层人士对日本来使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广泛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享受大唐礼遇、沐浴盛唐文化的日本遣唐使者对于唐朝政府和中国友人的关怀与帮助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公元804年入唐的菅原清公回国时曾咏叹:“我是东蕃客,怀恩入圣唐。欲归情未尽,别泪湿衣裳!”此诗道出了日本来使的心声。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唐朝政府以广阔的胸襟对遣唐使进行了友好的接待与安置,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礼遇政策,因此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注释:

①班固.汉书・地理志.其文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②后汉书・卷一・光武纪下.

③魏志・倭人传.

④隋书・东夷传

⑤徐志民.唐朝怎样对待日本留学生.世界知识,2006,8.

⑥鸿胪寺是中央机构里专司接待外宾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属部门有典客署。接待使节的工作主要由鸿胪寺典客署负责.

⑦新唐书・卷五十三・崇玄署.

⑧唐会要.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宁波大学SRIP校级项目,课题名称:“日本遣唐使宁波登陆地调研”

指导老师:李广志

上一篇:对口单招计算机专业中《电子线路》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浅谈学讲计划的“学”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