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效行政行为救济方式之浅析

时间:2022-05-26 07:37:11

我国无效行政行为救济方式之浅析

【摘要】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对无效行政行为的研究稍微薄弱,无救济则无权利,对无效行政行为发生后的救济方式进行研究,把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比较并且结合来作为对无效行政行为救济方式,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行政行为;公力救济;私力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86-01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这是我国对行政行为无效制度的初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7条第2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判决,(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而在此之前我国行政诉讼中只有撤销之诉而无确认无效之诉,这一规定使法院在确认无效行为时有了法律依据。

法律在授予人民权利的同时,应当设置各种救济手段,使人们权利在受到侵犯时,可以凭借救济手段消除侵害。同时行政相对人在依法寻求救济之外,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卫措施,以对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无效行政行为的救济途径主要有:

一、无效行政行为的公力救济

(一)行政救济

通常认为,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造成自己合法权益的损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给予补偿的法律制度。豍若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确认无效的行政复议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并进而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改进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

(二)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包括提起行政诉讼,除依法律规定的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外,任何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均可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讼,以保护自身权益。司法救济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法院在行使救济权的过程中,可以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予以监督并改正,并且任何行政行为一经法院判决即具有效力,所以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讼是最终和最具权威性的救济途径。

无论是行政救济还是司法救济都属于是公力救济,利害关系人在合法权益已经遭受侵犯后才可以申请救济,因此具有事后性。公力救济制度作为行政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按照法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这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物力、人力,不能使不法行政行为立即得到制止和纠正,也不能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立即得到保护和救济,因此具有低效性。从上我们可以发现公力救济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属于利害关系人的自身救助,来弥补公力救济的不足,争取更好的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行为的私力救济

相对于公力救济来说,对无效行政行为的防卫是行政相对人对无效的行政行为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措施,属于私力救济,包括拒绝履行和适当对抗的方式。

《行政处罚法》第 56 条规定:“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接受处罚,并予以检举。”说明当事人对违法的行政处罚可以不予履行。第16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有公安机关行使。”该条可以看出如果其他行政部门越权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行政相对人可以采取劝阻、警告或采取反抗、逃脱等适当措施拒绝和反抗。上述法律规定肯定了当事人可以采取适当的私力救济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就有利于迅速制止不法行为的侵害,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体现了私力救济的效率性。稀缺性的“公共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效率低下就会产生浪费,而没有效率的救济也不是正义的,所以效率是私力救济的经济特性,效率是私力救济的基本价值。

三、结论

为了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对无效行政行为作出统一的规定,明确规定无效行政行为的基本情况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但是由于我国法律还没有准确的关于无效行政行为的界定,这就需要对我国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使公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依据。

无效行政行为在法律上得到确认,赋予了相对人合理对抗权,有利于相对人避免自己的权益受到无理的侵害。同时无效行政行为的确认能够有效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较好的培植公民的权利观念,使过去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官本位”思想得到改变,树立公平、合理、正义的社会理念。

公民的权利是法律予以保护的,有瑕疵的行政行为与公民的权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怎样解决此冲突,是建立现代法治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确立无效行政行为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放到了瑕疵行政行为的前面,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所以我们应尽快确立无效行政行为制度,这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注释:

豍城仲模.行政法之理论基础[M].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88.175-177.

豎刘靖华,王成明.论无效行政行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55-58.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违法问题探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03-504.

[2]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66-268.

[3]刘云华,沈桥林.论无效行政行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4):40-42.

[4]朱新力,金伟峰,唐明良.行政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6-157.

[5]朱新力.行政违法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254-256.

[6]朱雁.论建立我国无效行政行为制度[J].行政法学研究.2004,(1):41-43.

上一篇:稳步推进非羁押诉讼,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下一篇:从“自由”到“司法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