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的影响

时间:2022-05-25 08:56:18

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的影响

[摘 要] 道学思想由《易经》发展成为哲学思想,体现超脱世俗的高度自由精神状态,其“天人合一”的内核道学也感染渗透到那个时代的艺术血脉中,尤其是对书法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关键词] 道学;魏晋南北朝;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J2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13-2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都必然会与哲学思想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书法与道学思想便是其中一例。

自曹丕代汉之黄初元年至杨坚灭陈之祯明三年(220―589)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华文明史中继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以来最长久的一段政权分裂时期。前自汉末动乱而三国鼎立,中有西晋短暂统一继五胡十六国之纷争,后为南北相对稳定但朝代跟迭频繁的南北朝对峙,使得这一段时期成为汉唐两个统一盛世之间的巨大历史漩涡,这是政治的断层,然而却是艺术的黄金期。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中国的另一“特产”――书法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追溯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是形成于书法艺术独立、自觉并发展到顶峰的魏晋时代。此前的历史阶段都没有这一时期所具备的那种种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理论的出现,也是书法艺术自觉的一种标志。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万世景仰的不祧之宗,除了因为他们进行了伟大的革新进取的创作实践,因为他们留下来大量的艺术珍宝外,还因为他们本身又是一些不断探索的理论家,对魏晋书法理论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自己不朽的贡献。随着魏晋书法艺术的独立与自觉,随着社会书法活动的高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光辉灿烂的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为背景,书法家们对他们所认知的前代书法历史和献身其中的当代书法大潮,进行了总结、研究、评析和探索。于是众多的书法理论著作纷纷涌现出来。

道学思想主要是指由《易经》开始经由老子、庄子发展而成的哲学思想,它不同于儒家学说。在汉末魏晋战乱不断,王朝更替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的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生了动摇,转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与自我方面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适,不拘任何礼节约束的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这与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道学思想不谋而合。“道法自然”其本质是认为人与大自然原本是一个高度统一和谐的生命体,这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深邃的根源关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时期的艺术观由两汉时期的“载道”转变为“缘情”,在与大自然的同呼吸共命运中感悟、理解,认识大自然本原的“众美从之”的道德精神的品质和境界,从而扩张人们高尚而完美的心灵世界。艺术观的转变反映到书法艺术实践中则是妍美流便、清朗俊逸书风的形成。

仔细分析两者(道教与书法)的关系,似乎至少可以发现三处较为明显的影响

其一是崇尚自然。在历代关于东晋时期名家书风的众多评述中不难发现类似于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评王羲之语)、“若溪涧含冰,岗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王僧虔的字)“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等与客观自然相关的论述。除此而外,还有诸如“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论王羲之字)、“师祖钟王,采取骨气”(张怀《书断》评陶弦景的字)等关于神、气的主观自然的论述。

道学思想是认识和把握大自然本原即道德精神的根本。在这里,“自然”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最本质之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精神、谷神气质、众妙之门、宇宙万物、天地人世、人生人性人格等等,这些精神的、气质的、形体的东西,统统都是“自然”的现象。也就是倡导世人关注自身精神、气质、形体等方面。仅以王羲之为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著名的道士徐迈相从甚密,二人时常共修服食。《道学传》亦记载:徐迈博学,亦善属文,与王羲之父子为世外至交,羲之亦辞荣养生,每造游,即终日忘归。书家与道徒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这也就不难想象其书迹与道学思想认识论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了。

其二是追求个性或者更为明确的说是“人性”的追求。列子曾在《皇帝》篇中表明了“性”的观念,列子云:“秉生之质,谓之性。”又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列子认为,“性”就是道德这个生命母体禀赋给生命的精神气质,即宇宙万物生命的形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其根本原因乃是精神气质不同。又由于精神气质的各异,因而也就各显出内在的个性。魏晋时期书坛名家辈出,各具特色,争奇斗胜,变态百出,所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虽然这一时期王氏父子的影响掩盖了其他书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的书法家。据唐窦蒙《述书赋》载历代书法家: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陈二十一人。其中名家如刘宋谢灵运、羊欣、徐爰等;南齐徐孝嗣、王僧虔、顾宝光等;梁萧衍、王褒、任P、陶弦景等;南陈智勇、顾野王等。书坛面貌的迥异是对“个性”即“人性”追求最为显著的反映,也是追求个性的必然结果。

其三是与“纯真、朴素”相联系。在道学家看来,宇宙本源具有无名、无欲、无为、虚无、恬淡、寂静、纯真、朴素、和平、坦荡、永恒、广大、自然、浑厚等等最为纯洁真实可信的精神品格。纯真是美的本质,朴素是美的崇高境界。也就是说,应该露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庄子在《天道》篇中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结合到魏晋时期的书风的改变,书家对于自身的关注,并极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这与道学中所提倡的“真”恰恰是不谋而合,更为确切的说是相一致的。此外,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出对时代和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个人人生观的自然流露,正如赵宦光《寒山帚谈》所说的,晋人的书风“以无意得之”,具“不知然而然”的特征,较之前人是质朴真实的反映,使书法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迈出了一大步。这或许不能说与道学思想中的“纯真”、“朴素”无关。

魏晋书论中多见"意"字,然而“意”之义大矣。指书法的技巧、技法之意。“意在笔先”之“意”是指考虑、安排,指下笔创作之前的头脑之中的预先设想。还有一种“意”,与上述第二种“意”义有些关系,不能完全割裂为二,但也略有不同。这种“意”指的是“心意”、“意趣”、“情感”乃至“精神”。都是体现出自由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思想精神的空前解放,与道学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书法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王羲之在《论书》中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是强调人的精神、意趣、情绪不仅仅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而且这种人的“意”要转化为“书”之“意”,深入到创作的“事事”之中,点画之间,使点画之中都有一种爽爽可见的意趣、精神,书法作品中处处皆见“言所不尽”的人意之存在。这样的作品才能达到神妙的地步。这种“以意为主”、以人的“意”、“情”、“趣”、“气”为灵魂的艺术思想,早在钟繇时代就已经出现。如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冯武《书法正传》)认为点画笔迹,只能构成形似的外在形式;要使作品有精神,还得注入“人”,即人的思想、感情、情绪、意趣等。只不过钟繇所言简赅,而且当时一般人并不知道,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要说魏晋书法是自觉的书法艺术,它不再是完成公文式的文字抄录和记载事件式的径直书写,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地去表现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的艺术创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的自觉直接反映为艺术的自觉,而艺术风格的独立形成又是艺术自觉的重要标志。在这其中,道学思想的影响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血脉之中,对于书法以及其他艺术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炬.以艺进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陆春莉(1977-),女,汉族,江苏江阴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上一篇: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让数学教学从尊重和信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