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方法

时间:2022-05-18 09:01:20

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方法

初中文言课文,是学生普遍不愿意学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背景及其语言文字习惯缺乏真切的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应定位在“管用”二字上: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弘扬民族文化,增进语言的表现力。笔者以前采用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方式,逐字逐句翻译,引导学生把握主题、分析人物形象,然而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并不感兴趣。考试中出现较为浅显的文言内容,学生的答案也会错误百出。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式文言文教学,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一、“囫囵吞枣”,激发学生研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文言课文只有寥寥几篇,而且非常短小,也不作翻译、字词的考查。所以,要求初一新生在接触文言文之初做到背诵、记字义、记翻译,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决定“两条腿”走路:1.语文教本中出现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型文章)按《教学大纲》来教。2.激发学生研读课内外文言文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先给学生提供短小精辟的寓言类文言短文,让学生自由阅读,每有会意,随时作好批注,以备交流之用。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加以引导,鼓励学生。

初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由短小的寓言类文章逐渐过渡到叙事简洁的故事类文章。此时,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思考这样写有何作用,在阅读思考中逐步提高其理解能力。在文言文阅读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又可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灵、人格的培育也有特殊的功效。

初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加大阅读难度,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叙事扬德的传记类文章。在前两个阶段,有了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加上人生阅历的增加,学生已能较顺利地过渡到传记类文章的阅读和答题。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种“观其大概”的读书方法,只要求对文章进行大体的涉猎或粗略的通读,除个别重要处或感兴趣的部分外,一般不做深入研究和揣摩。

养成深厚的文言文功底,离不开长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是提升学生解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文言课文不再过于排斥,而是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享受从先人那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二、小组讨论,深入领会文言文要义,注重思维训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环节。当学生对文言文不再害怕、反感时,应及时引导其深入领会文言文的要义,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作进一步的研讨。在讲解课内文言文时,如果仅仅是把教参教材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自如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转变了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主研习、探究课外文言文,解析文章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悟出适合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对于阅读中不懂的问题,笔者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并加以指导和总结,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

笔者根据一周来布置的文言文阅读任务,针对常见考试题型,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对关键语句的诠释、概括和意蕴的揭示,让学生交流阅读材料,取长补短。同时也要求学生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组内同学的帮助。“每周一会”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加深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由于小组成员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上基本相似,形式比较自由,学生都乐意参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也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逐渐提升其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师引导,对关键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类教学

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文言文中的句式、语法都是从大量的语言、思维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来的。要想明白这些抽象的“理”,就必须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因此,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并积累有一定的文言素材后,笔者趁热打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历来在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和考试内容,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点的归类点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发散型、批判型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其识见。

思维的广阔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把原来缺少关联的信息重新组合成比较系统的信息链,进而获得对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前两个阶段中已积累了较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只是“囫囵吞枣”式的博览式阅读,获得的是散乱的知识,未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面对具体的题目,不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这时,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形成带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解题能力,要译好文言语句,准确、全面地表达原文意思,必须有必要的文言语法常识做基础,否则会背离文义。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文实词的知识,并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归类教学,让学生从课堂内的几篇文言课文中找出例句,再从平时“一天一练”的课外文言文中找例句来证明文言文实词中这些常见的词法现象,并正确领会它们的意义,掌握文言文中词义的“一般”。在这个阶段,笔者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注意带有此类词的句子,收集整理在本子上加以研究,并讨论概括出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差异、通假字的规律、一般性词类活用等几种情况,寻求其变化的一般规律,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辨别等。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出与这几种情况相对应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补充,归纳出文言文阅读中词类、句式的一般规律,择其精要。对于常见的不同于今日的知识点,学生因见多识广,一般不会再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译文也会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这样,文言文的教学从语言层面进入到文化层面,实现了由感性观察积累训练到理性思考训练的转变,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朝着抽象化、概括性方向发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思考兴趣,最终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典范的名家名篇,语句精练、文质兼美。但对文言初学者来说,由于“拦路虎”太多,他们大多望文言而却步。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会使文言教学雪上加霜,学生很难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倒不如另辟蹊径、由浅入深,让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课外文言短文,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学生通过课外文言文阅读,接触到更多的生字新词,吸收了更多的文言养分,也接触了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读物。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将其引入文言胜地。积累到一定阅读量,学生对于文言文就会豁然开朗、欣然接受。面对试卷上的课外阅读题,也不会畏难却步。语文工夫在课外,课内侧重于知识点的引导和梳理,二者有机结合,方可相得益彰。

上一篇:开放课堂 突出主体 下一篇:浅谈古典道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书风的影响